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和1817年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发表奠定了所谓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础,也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产生于西方市场经济实践,又在指导西方市场经济中得到发展,因此也统称为西方经济学,由于全世界主要国家大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而西方经济学被认为是理解、描述、指导、总结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学理论,因此被认为是主流经济学。正因为主流经济学是基于市场经济实践产生的经济理论,因此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曾发挥过解释和指导作用,并且依然还在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但是,20世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国际社会秩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和生态等诸多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重大的结构性调整,经过近百年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实践的创新,主流经济学的解释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小,再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亟待产生新的经济学理论,形成新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主流经济学的困境主要是:(1)它越来越难以解释和指导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活动,更无法有效解释和指导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和发展历程。(2)它无法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社会建设奇迹。(3)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建立,更无法解释为什么长期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私有化道路?(4)主流经济学不能解释为什么新中国经济运行没有出现长时期的膨胀和衰退。(5)主流经济学不能解决资本和劳动的收入分配矛盾。(6)主流经济学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资源的过度开发难以遏制。
从根本上说,主流经济学的致命缺陷是,它把计划和市场、财产公有制与财产私有制乃至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对立起来,把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截然割裂,痴迷于依靠市场的逻辑去解释微观经济效率,忽视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才是所有经济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构建中国视角经济学是可行的。经济学既是反映经济规律本质的科学理论,又是指导经济活动的致用学科,哲学思想层面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存已经大大深化了人类对私有制和公有制、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认识,因此构建新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哲学思想基础已经完全夯实了。
新中国成功进行了将近30年的大规模计划经济试验,又进行了40多年的市场经济探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近10年内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总结研究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历程,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对经济学提出的挑战,既是构建中国视角经济学的强大推动力,也是未来新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计划与市场到底是什么关系?必然是竞争替代吗?能不能兼容互补?中国经济不仅在发展速度而且在发展模式上都独树一帜,以往的日本经济、韩国经济和当下的印度经济、越南经济也各有特色,这为构建中国视角经济学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和案例。
这里不妨列举两个案例。
案例 1:宏观经济调控。第一,主流经济学关于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有 4个:维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在社会主义中国还应该加上第 5个即“实现共同富裕”或“控制收入差距”。因此在构建中国视角经济学时,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加大了,要求更高了,这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第二,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窗口指导”。经济过热时,需要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构建中国视角经济学时,增加财政收入除了可以增加税收以外,提高非税收入的政策空间很大,比如租售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让土地等。减少财政支出的政策空间就更大了,特别是可以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经济萧条时,需要减少财政收入或增加财政支出,政策空间同样也很大,可以全面减少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税收,也可以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税收方面进行结构性调整。历史表明,中国的政策效果十分有效,特别是时效性很强。这是由中国收放灵活的经济管理体制所决定的,经济社会管理部门的协调性总体上显著强于西方国家,国家统一集中管理宏观经济的力度很大。因此与主流经济学相比,中国视角经济学有更多的财政政策和更有效的货币政策可以被选用,而且可以更好地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特别是可以利用更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空间推进共同富裕。第三,中国的经济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在很多方面依然具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窗口指导”通常是通过召开相关会议和印发相关文件的方式进行。实践表明,全世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没有哪一个比中国运用“窗口指导”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更加有效,这是中国视角经济学的突出特点。第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社会主义。未来的中国视角经济学在指导政府和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把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目标紧抓不放,只要全社会认识到位,把共同富裕全过程全方位体现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中,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市场经济运行的社会主义特征就会越来越明显。
案例2:微观经济主体。在主流经济学中,微观经济主体只有企业和居民(家庭)。在中国视角经济学中,有两个特殊性:一是政府既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同时也在微观经济领域直接发挥作用。例如政府可以组织甚至代替行业,集中力量进行重大重点关键项目的攻关,各级政府通过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对微观经济活动直接介入,可以深度协调组织大量微观经济活动。二是中国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具有特殊性,相当部分国有企业始终履行着政府的行业管理职能和社会整合功能,既是宏观经济管理者,也是社会管理者,还是微观经济活动参与者。不仅如此,每当经济运行出现严重失衡时,国有企业总是一马当先参与到宏观调控的第一线。这就是说,在中国视角经济学中,国有企业不能简单地被看成是主流经济学中的厂商,其行为目标不能被简单地看成是利润最大化,其功能定位的综合性非常明显。因此,中国视角经济学必须考虑三个微观经济主体,即企业、居民和政府。
我们可以把中国视角经济学概括为混合形态经济学。它以混合形态经济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聚焦创造美好生活,以统筹协调推进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发展为研究领域。中国视角经济学即混合形态经济学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学,是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并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未来从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时期的经济学。混合形态经济可能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中,但混合的程度和本质特征可能有所不同。
具体说,混合形态经济的特征是: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相兼容互补的混合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体制切换的弹性很大;社会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产资料非公有制共存共生的混合所有制,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比例调整的空间很大;资源配置采取计划、市场、道德三种力量有机结合的混合配置手段,政府协调三者的力度可以很大;经济发展目的是经济、生态、政治、社会、文化协调推进的混合发展目标,其五位一体的耦合要求很高。可以表示为:
混合形态经济=混合经济体制+混合所有制+混合调节手段+混合发展目标
混合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运行和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体制,它们既可以根据需要各自独立发挥作用,也可以相互补充配合发挥作用;二是,它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重心转移甚至直接进行切换,如在战时或经济危机之时可以直接从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切换到计划经济体制。混合经济体制的最大优势是可以避开两种体制的劣势并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比如在发挥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混合经济体制下,两种经济体制的整体切换和两种经济体制的强弱调节,都可以通过中央的集中决策来快速完成。特别需要说明,混合经济体制要求实现两种经济体制功能的有机融合和兼容互补,而不是单纯的竞争替代,新中国经济实践表明,这是可以做到的。中国视角经济学应该从全新的角度深入研究两种经济体制的优劣及其兼容互补发挥作用等重要问题。
混合所有制是指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个人所有制混合并存的经济。新中国经济实践特别是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实践证明,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所有制并存时,只要使用权和收益权(受益权)边界清晰,建立市场交易就是可行的,就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并不天然排斥,完全可以兼容。可以肯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毫不动摇”将得到长期坚持,混合所有制将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中国视角经济学对此应予以深入研究。
混合调节手段是指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时,既可以直接调节,也可以间接调节,政府的计划调节属于直接调节,是“看得见的手”,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调节属于间接调解,是“看不见的手”。此外,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道德调节也非常重要,它是人们基于道德规范自觉进行资源配置和财富转移的调节,也被称为“第二只看不见的手”。中国视角经济学对此需要从理论上深入思考:计划和市场都有各自的优势,也都有各自的缺陷。中国视角经济学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分析研究计划、市场与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的优劣势。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特别重视道德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要特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活动和经济管理中。经济学研究离不开非正式制度,道德习惯就是非正式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经济运行中大量存在计划失灵(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道德失灵问题,中国视角经济学不仅要特别注重研究依靠经济自身力量解决这三种失灵,而且要特别善于把三种手段搭配使用以克服三种失灵,优化资源配置。今后还要特别注意道德调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道德教化丰富多样,经济伦理彰显公正,因此可以有力助推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这也是中国视角经济学知识体系所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
混合发展目标是指要综合统筹经济发展目标、生态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文化发展目标。主流经济学只关注经济发展目标,甚至以经济增长代替一切,忽略因经济增长而产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有时候这些新产生的问题远远超过经济增长能够解决的问题。中国视角经济学必须统筹、协调、兼顾这些发展目标,必须深入研究这些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中国视角经济学必须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政治、社会、文化多方面发展统筹推进的问题,逐步形成有别于主流经济学体系的生态经济学、社会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等。其目标导向不是单纯增进全社会和个人的物质财富,而是实现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质财富对人类的重要性将快速衰减,多重混合目标构成的美好生活将成为人类的共同目标,这也是中国视角经济学要特别关注并研究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混合形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中国视角经济学
文章出处:本文摘自《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23年第4期。
文章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T-ziT3f7Rg8r7qLVTb4Lzodv4cW2apZO82OHdiU8eOHE-TKC6vTvKqrG5ZMa_4T08NA_HHV2eQokVcxgRaneovn6L7uwXpkVLe1nIY04YpXiC6E99AonEzA1CLktivfSD6Pz9RqGmDg=&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