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报动态 > 重点文章推荐 > 哲社版 > 正文
哲社版
重点推介:白钦先 | 论内外物资与货币两大系统间的交叉对应效应 ——外汇收支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20 阅读量:

【引用格式】白钦先.论内外物资与货币两大系统间的交叉对应效应——外汇收支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




论内外物资与货币两大系统间的交叉对应效应

——外汇收支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白钦先




作者简介


undefined


白钦先,男,汉族,1939年出生,山西太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资深经济金融学家,全心全意、无怨无悔的教育家,首届中国金融研究杰出贡献奖和2017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白钦先教授是中国金融学科建设发展的锐意创新者、积极倡导者和强力践行者,是中国特色金融学科基础理论多领域研究和建设的突出引领者与创新者,是中国特色新金融观、新金融发展观的创立者与探索者,是经济学、金融学的哲学人文关怀、关爱理念的引领者与捍卫者,是中国主体性、思维的中国主体性和把握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中国学科建设“教学、科研、高级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四结合、四统一教育模式的创立者和践行者。在教育战线工作的四十年间,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出版专著四十余部、主讲专题报告三百余场,培养博士、博士后百余名,在金融教育教学、金融学科建设、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基础理论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编者按:

在这里,编辑部向读者推介一篇成文于 1981年,即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读来令人震撼而又值得人们严肃认真思索回顾的文章。作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探寻隐藏在“国际结算学”背后的深刻根源。四十多年前,由于种种原因,这篇题为《论内外物资与货币两大系统间的交叉对应效应——外汇收支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文章未能得以发表,被作者珍藏。2023年,作者重新撰写了回顾性的“引文”,以揭示当初撰写该文的历史背景。编者以为,“引文”与“原文”同样重要,故将二者同时推出,以利于今天更严肃的思考。


编辑部认为,本文的思想理论价值和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鲜明的问题导向性,文章针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教材教学的紧迫需要这一重要问题而发,既不是闲来无针对性的思想畅游,也不是灵机一动的无病呻吟,而是十分鲜明地强调问题导向性;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二重性、商品二重性和货币二重性理论来解决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现实需求,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这一历史性课题相呼应,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三是与国内国外“双循环”理论与实践相呼应的早期探索,在思想解放和理论研究上有所贡献。


摘 要:

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内物资系统、货币系统与国外物资系统、货币系统间存在一种相互交叉对应效应。文章通过论述外汇收支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说明外汇收支自身平衡及其对综合平衡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内国外两大系统间的交叉对应效应问题,最后又从外汇收支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从实践上进一步论证国内国外两大系统间的交叉对应效应。



引文:

这是我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后撰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当时百废待兴,中央决定改革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一大背景、大决策将会挑战相对封闭单一的计划经济格局,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同时,面临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形势,加速高等教育,加速经济金融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一方面是培养金融部门现有人员与干部;另一方面是建立稳定的高等院校经济金融学科专业。有鉴于此,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紧急启动,与辽宁省教育厅和辽宁大学商谈,最终决定在辽宁大学创建国际金融学专业,从 1980年开始在全国招生,央行投资 80万元人民币,中国银行划拨 20 万美元的外汇额度,用于国际金融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由于前面有 15 年的人才“断档”,后面也有近 15 年的“青黄不接”,作为当时辽大最年轻教师的我,“一身三任”,开出“国际结算学” “中央银行学”“比较银行学”三门新课,紧急启动三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教材编写、课程讲授工作。同时,辽宁大学从 1980年开始向中国银行总行及全国分行行长培训(每期 3个月)、中国人民银行干部培训、青年金融教师培训、中国工商银行的外汇业务人员培训等行业的继续教育项目中派出授课教师。各大银行之所以选择辽宁大学作为培训教学的师资基地,是因为辽大拥有一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回国的经济金融老专家、老教授,如宋则行教授、彭清源教授、陈家盛教授、纪河清教授、李靖国教授、李桂山教授、李松操教授等。


本文所述的国内外货币物资两大系统,就是价值与使用价值、货币与商品的两大循环系统。这一视角与专业领域之所以与我有缘,是时代的呼唤。自从教起,我就承担起参与创建辽宁大学国际金融学专业这一独特使命。我登上讲台,讲授的第一门课便是“国际结算学”,是本科生必修必学的主干专业课。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高校建立的第一个国际金融学专业,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边教边学,多次到中国银行大连分行国际结算处请教、调查研究、实习实干。而后,我开始自编《国际结算学》教材,一堂一堂地讲授,一节一章地撰写,一字一句地打字,一轮一轮地校对,直至付梓印刷,一年时间竟形成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的一本厚厚的教材。


本文写于1981年,如前所述,缘于我的教学使命紧迫之需的思考、抽象与升华。改革开放初期,进口出口商品的对外贸易、商品交换占当时对外贸易量的 90%以上,非贸易外汇投资量微,只有侨汇这一单方面转移流动一项。以至于老教授们在讲授国际金融专业课时,将国际金融定义为“由商品的国际贸易而引起的货币的国际流动”。我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总问“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表象后面的本质、实质是什么“”理论依据、逻辑演进是怎样的”,如此等等。


我不满意于将“国际结算学”讲成一门纯流程、纯技术性的国际会计类的课,要讲流程也要讲商品与货币背后的本质性关系和内在逻辑。我首先定义了什么是“国际结算”,第一次科学地定义了“国际结算方式”这一基础概念,厘清了不同的国际结算方式,由汇款、托收到信用证,再到 BOT(build-operate-transfer)的复杂演进,以不同的流程图展示了它们的共性与特性。为此我撰写了《论国际结算方式》一文,在《国际贸易》上作为重点文章刊出。这是我首次从理论视角阐述国际结算学,但仍然是从结算流程技术的微观层面展开研究。


与此同时,我开始了对国际结算内在理论化的研究,形成了本文。这篇文章先是遭到了某高校学报的退稿,后转投《国际金融》杂志。文章进入了外审环节,两位审稿专家,一位是一生从事这一职业工作的业务能手型专家,另一位则是从事高校金融学教学工作几十年的学术型专家。两位老先生从事的领域各有侧重,给出的审稿意见却出奇地一致——认为文章不宜发表。理由是,我的文章认为, “假如一国一经济体在某一时期有大量应收出口外汇不能按时按量收回,将会严重影响国内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和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而他们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理由是:进出口公司在收购生产企业的商品时,中国银行已经发放了人民币信贷,即使出口商品的应收外汇收不回来,也不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和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于是,文章就此就被否定,近半个世纪的理论演进和社会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错案”。

 

我撰写的这篇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二重性、商品二重性和货币二重性原理为本,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内国外两大系统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为经,以商品与货币物流资金两大自循环自平衡以及国内与国外两大系统对应交叉循环交流均衡为纬,这就与我们当下所称的“双循环”理论相契合。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用以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这一新时期新问题的尝试与探索,这也许是这篇文章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实践意义之所在。


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抽象思维逻辑的视角来看,外在现象与内在本质、微观与宏观的统一是关键之关键、基础之基础。只重视物质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可触及可操作的短期行为与行动是短见与浅见;更为重要的是本质性、引领性的理念,是理论中长期的、持久的、战略性的认知,是顶层设计、目标与归宿、风险预测与预防、对策与反对策,等等。



一、外汇收支与社会再生产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我们研究外汇收支自身平衡以及综合平衡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出发点。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的基础。就其本性来说,生产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生产,是过去生产的继续和发展,是未来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准备,是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过程,是资金(价值)和物资(使用价值)两种运动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借助于资金的流转和运动来进行的。国民经济是各种经济过程的连续运动,资金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顺利过渡和转化,是不断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资金的运动是贯穿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只有社会产品的运动在实物形态(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态两方面都得以顺利实现时,社会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外汇系统也是一种资金系统(价值系统),它不可能游离于国民经济资金(价值)系统之外,相反,它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外汇收支一年可达数百亿美元之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预计到 20世纪末,我国外汇年收付总额将达到 2000亿美元左右。这样,从量的方面来看,外汇收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从质的方面观察,我国每年出口贸易的外汇收入(未包括几十亿美元的非贸易外汇收入),在原来的实物形态上是成千上万个企业生产的几万种产品。一旦产品以商品的形式投入流通,它就必然要求货币(不管是本币还是外币)与之相对应,以便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大批产品出口而不能及时安全地收汇,这就是“只种不收”,将会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严重影响。


有人认为外贸公司用人民币收购了生产出口商品企业的物资,这些产品的价值就已经实现,出口外汇不回收,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再生产的进行。这种看法是肤浅的。微观地从个别企业来看似乎是这样的,但从全国来看就并非如此。外贸公司收购出口商品的人民币是银行贷款,如果认为发放银行贷款就等于是出口商品价值的真正的最终实现,那就不用对外收汇,只要多建几家造币厂也就可以了。这是只见现象,把复杂的问题异乎寻常地简单化了。这种错误认识,是我国外贸方面多年来“只重出口,不重收汇”的理论根据,需要澄清。还有人认为,“假如大批产品出口不能及时安全收汇,这就是‘只种不收’,将会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严重的影响”的这种判断不能成立。其理由是“假如”的这种情况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只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时才会发生。理论来源于实际,但它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实际。而且,任何理论都有假设,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这种假设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事实。“空气对人是至关重要的,假如没有空气,人就不能生存。”这句话大概不会有人说不对。然而这里也有假设,假设的情况在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能否由此就说“空气对人是至关重要的”这一判断不能成立呢?理论思维中的假设常常是一种反证,如果这种假设的情况发生,那么结论所预言的那种情况就一定会出现。这种反证加强了正面的理论论证,这就是理论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从提高经济效益和节约社会劳动这方面来说,进口是为了出口,是为了提高国民收入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从相对狭小和直接的意义上讲,出口是为了进口,出口是手段,进口才是目的,出口是为了进口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必需的原材料、设备和技术。如果该收的外汇收不进来,外汇系统不能以充足的、符合时间和地理分布需要的各种外币付汇,这就意味着该进口的物资和技术不能按时进来,社会再生产中与这些物资技术相关的部门在实物形态上就得不到正常的补偿、更新和扩展。无论是出口收汇(社会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还是进口付汇(国民经济必需的物资技术实物形态的补偿),这种外汇的收与支都有物资的出口进口和贸易非贸易与之相对应,都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运动和资金(价值)运动相联系。总之,它对于社会产品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两方面的顺利实现、转化和补偿,对于保证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本身要求生产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所以,我国的进口和出口、外汇的收与支也都是按计划进行的。这就更提高了外汇收支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加强了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中的突出重要性,忽视它必然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后果。


此外,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进一步社会化和国际化,使国际贸易、技术转让和各国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广泛而频繁,国家间的联系和依赖性进一步加强。这表明一国社会再生产同世界各国社会再生产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既然国际支付与结算处理的是国际债权债务的清偿和资金的转移这一特殊形式的货币运动,就必然有货币资金在各国间的频繁流动,外汇收支就不能不对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再生产产生影响,并且进一步又从外部影响或促进一国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假如人们对这一点还有什么怀疑或觉得有点抽象而难以理解的话,那就只要回顾一下某些拉美国家由于外债债台高筑、无法还账、不能按时结汇付汇所引起的国际经济金融界的巨大危机和恐慌,就会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刻而具体的理解。


二、货币系统与物资系统间的交叉对应

前文从社会再生产中社会产品的价值实现和物质补偿的角度探讨了外汇收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里,我们还将从内外两大系统间的交叉对应效应的角度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社会生产各部类、各部门之间在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上都要保持恰当的比例,这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国民经济统一体中存在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资金系统和物资系统,二者在客观上就要相互适应,并在各自平衡的基础上统一综合平衡,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价值的运动,即资金的运动(包括本币资金和外汇资金),贯穿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必须借助于资金的流转来进行。与资金运动相对应的是物资运动,物资运动的过程是从生产到消费,流通和分配处于这二者之间。商品流通伴随着货币流通,如此,物资运动和资金运动交织在一起,形成极其复杂的经济运动。


在封闭型的经济模式中,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问题相对比较简单。然而在开放型的经济体系中,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物资运动和资金运动在空间上都扩大了范围,它不仅是数量方面在空间范围的扩展,而更重要的是产生了性质不同的外部货币系统和外部物资系统。


无论是国际信用还是外汇收支与结算,摆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与国内系统密切联系而又不同的另外一个系统:(1)对象是各种类型的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各种类型的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2)所使用的是汇率变动频繁、风险很大的各种外币以及以外币表示的各种支付凭证;(3)工具是各种票据和单据,伴随着极为复杂的业务程序;(4)影响这个系统的因素众多而又相互交叉,各个国家的经济、历史、政治、法律、军事、外交、风俗习惯,以及各国间上述因素的相互交叉,都是这个外部系统函数的自变量。这就使我国外汇系统、信贷系统、财政系统和物资系统的各自平衡和综合平衡复杂化。我们必须在确保外汇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现代国际支付与结算是以银行为中心进行的,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国的外汇收付、国际结算是由国家特设的外汇专业银行集中统一进行的。但是,外汇收支的主体却不是外汇专业银行,而是众多的企业、个人、政府机构,还有财政部门和银行。在作为我国国际汇兑和国际结算中心的外汇专业银行与作为外汇收支主体的各经济实体之间,反复发生着这样两个双重的货币运动过程:一个是各个经济单位和个人在外汇银行以人民币兑换外币或以外币兑换人民币的过程;二是外汇银行对国外用各种外币进行的外汇收或付的过程。这就形成了一种复杂的货币运动。这种运动可用图 1 来说明。这种货币的兑换和收支(不论是本币还是外币),都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而形成的现实的货币运动,即一个内部系统,一个外部系统;一个人民币系统,一个外汇系统;一个国内物资系统,一个国外物资系统。内外部两大系统的货币与物资系统彼此逆向交叉对应,任何一个系统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另一个系统。外汇银行正是这两个系统间的桥梁和交叉点,而国际支付与结算正是它的枢纽和转换点。


图1 开放型经济体系中的物资与货币系统


从图 1 我们看到,外部货币系统和物资系统与国内的物资系统和货币系统间存在一种交叉的对应关系和效应(可称为交叉对应效应)。这种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从事外汇业务的银行将不限于中国银行而将扩及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收支的主体也不再限于国有企业和某些个人,而将扩展到全民、集体、个体等各种经济实体,各类中外合资、独资企业以及个人(华侨和外国人)。由于从事外汇业务的金融实体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以及有外汇收支的经济实体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


外汇收支的交叉对应效应问题,是我们在分析和处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问题时所面对的客观基本事实,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予以特别注意。


三、外汇收支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作用和影响

国内外两大系统间的交叉对应效应这一理论的实证分析,可以通过分析外汇收支对综合平衡的影响来进行。外汇收支平衡是资金平衡和物资平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并对资金与物资的综合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外汇收支是财政收支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收支的一种平衡手段和补充,这是它的积极方面。如果盲目对外举债过多,超过国力负荷,也会反过来影响财政收支平衡,并形成财政收支平衡的一个消极因素,这类例子在国际上是常见的。过去,我国财政收支不平衡,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外贸出口的“高亏”由财政补贴,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国出口商品中的“高亏”商品品种较多,比重也较大,使银行不能按恰当的比例收回与其付出的人民币相对等的外汇,形成人民币的超额支付,由此影响了财政收支的平衡。近年来,中央决定减少或严格限制“高亏”商品出口,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外贸外汇信贷是我国信贷收支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收支反映着外汇收支的变化情况,外汇收支也影响信贷收支的平衡。一般说来,外汇收入增加或货币投放量增加,则银行存款增加;外汇支出增加,则银行存款减少。如果外汇收入的增加是由于对外借款的增加,那么对外汇贷款利用得好与坏,不仅会影响国外贷款的偿还(支出外汇),还会迫使银行增加贷款。国家的外汇收入要由中国银行用人民币向一个个国内企业和个人买入,这意味着国家要向国内投放相应的货币量。国家买入的这些外汇如果利用得不好,那就既影响了财政收支的平衡,又扩大了货币发行量,从而导致市场紧张和物价上涨。在非贸易收入中,对外劳务和侨汇收入增加,也将使银行货币发行量增加,并相应地要求物资供应量增加。


外汇收支的平衡也影响信贷收支的平衡。出口商品所得外汇如不能及时安全地收回,不仅影响外汇收支的自身平衡,还会迫使银行增加长期信贷,从而影响信贷收支的平衡。我国外贸公司在收购出口商品时是利用银行的外贸贷款进行的,只有这些出口商品的应收外汇如数收回,银行对外贸公司结汇,外贸公司将所得外汇卖给银行,偿还银行贷款,外部货币系统与内部货币系统的流转才得以正常运行,并保持大致平衡。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体制及考核指标体系等问题,外贸公司只注重出口、不注重收汇,只管收购、不管出口。因出口应收未收款的增加、出口商品的“购而不出”而形成的商品库存的不正常增加,都会造成外贸信贷的长期不正常增加,这些都会导致外贸信贷收支的不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民币汇价政策造成的信贷收支不平衡。长期以来,人为地高估人民币的价值,低估外币的价值,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外汇汇价差。但是经济规律是客观而无情的,在实际经济运动中仍必须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近几年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在逐渐提高,加上实行进出口外汇的内部结算价,这些无疑都逐渐缩小了人民币的汇价差,从而大大有助于信贷收支的平衡。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且不说某些方面贸易外汇和非贸易外汇的界限很难划分,仅就非贸易外汇结算价和贸易外汇结算价的汇价差就使中国银行每年多支出几十亿元人民币。这既影响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也影响信贷收支的平衡。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外汇收支的变化必然引起国内物资供求关系的变化。外汇收入增加,首先反映的是商品出口量的增加,出口商品过多,常常造成国内物资的紧张。外汇收入增加,也可能反映侨汇等非贸易外汇收入的增加或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这两种情况都相应地要求物资供应量的增加,如无相应的调节措施,就可能使本来已经紧张的物资供应更加紧张,给人民生活造成种种不便,也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外汇支出增加,一般反映商品进口增加。进口商品增加,固然可以弥补国内物资供应的不足,但如果商品不适销对路或不能被充分利用的话,就会造成积压浪费,还会造成外汇收支的不平衡。进口商品的不正常增加,不仅会导致外汇支出的不正常增加,而且还会冲击国内市场,冲击国内生产,造成外汇收支、信贷收支和物资供求的新的不平衡。


外汇收支平衡的含义不仅仅是指无逆差。有顺差,一般来说是好事,但也要具体分析。从宏观经济的动态角度分析,大量外汇储备的增加也是一种外汇收支的不平衡,也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后果和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外汇收支情况良好,且有相当数量的结余。但从总体上说,像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保持一百六七十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数额是过大的(还不包括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黄金储备)。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对国外设备和技术的吸收能力还比较弱,我国的经济体制还不适应大规模对外开放。这些暂且不论,但巨额外汇储备的经济含义和影响,需要我们进行分析和研究。(1)就我国的大规模发展需要而言,一般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保持外汇收支计划的大体平衡而略有负债,这种情况才是正常和符合逻辑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我们在向外借款,另一方面我国自己的巨额外汇又用不出去,以各种金融资产的形式存放于世界各地。结果是宝贵的巨额外汇资金为外国所用,各种政治、经济和金融风险由我国承担,我国申请国际金融机构的无息、低息贷款的难度增加。(2)巨额外汇储备说明我国还没有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来满足国内亟需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那些领域或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将会降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3)巨额外汇为外国所用意味着这笔资金暂时游离于我国的资金系统之外,但在国内,银行已垫付了一大笔人民币,这无疑加大了货币投放量,造成了我国信贷收支的不平衡。同时该进口的物资又进不来,急需进口设备、材料、技术的那些企业的生产和再生产将受到极大影响。(4)用大量出口商品(这些商品在国内也大多是畅销品或紧缺商品)换得的外汇储备在国外,国内市场急需的许多商品又没有购进来,这就从两个方面加剧了国内物资供应的紧张,加剧了物资供求的矛盾和不平衡。由此看来,在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采取措施使我国的外汇储备降低到一个适当的水平,将会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并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以上只是分别简单地分析了外汇收支对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和物资供求平衡的作用和影响。其实,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比我们这种单独分析要复杂得多。例如,前面我们提到的由于出口商品的“高亏”导致财政收支的不平衡,财政赤字用超额的财政性货币发行来弥补,超额货币发行既造成信贷收支不平衡,也造成某种程度的通货膨胀,进而造成物资供求的不平衡。关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等问题,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外汇收支的自身平衡不仅对于国民经济是重要的,还会对财政、信贷、物资系统的各自平衡和它们之间的综合平衡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外部系统,即外汇资金系统和外部物资系统,对国民经济的实际作用和影响,比它们各自在国内资金系统和国内物资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对此我们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和估计,必须高度重视对外经济工作,努力确保外汇收支的平衡,以及外汇系统的收支平衡与其他系统的合理动态综合平衡,以便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文章出处:本文摘自《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