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报动态 > 重点文章推荐 > 哲社版 > 正文
哲社版
重点推介:刘巍 韩雨帆|新世纪以来随笔体批评的革新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12 阅读量:



【引用格式】刘巍  韩雨帆 .新世纪以来随笔体批评的革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

  DOI:10.16197/j.cnki.lnupse.2024.04.009


作者简介:

刘巍,1975年生,文艺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一层次),沈阳市高层次人才。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辽宁省社科基金评审专家、辽宁省美学学会理事,辽宁省理论家协会理事。曾发表论文、小说若干;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评论奖、辽宁省政府奖、辽宁文学奖多次。

韩雨帆,辽宁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当代文学批评研究。

新世纪以来随笔体批评的革新

                                          

                                          刘巍      韩雨帆



摘 要:21世纪以来,随笔体批评出现了诸多变体,以网络短评、报纸期刊专栏随笔批评以及文本与超文本融合的播客类批评为典型代表。在文体结构上,随笔体批评以更加张扬的主体性、更灵活的文体形式与时代新变接轨,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阐释潜力。随笔体批评主体从“我”本位出发,实现了向内与向外的双向延伸,在 “我”本位与读者立场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对位关系。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本土的随笔体批评经历了对旧有文体的创造性转化,在文体价值、文学批评价值、社会价值三个维度上,以其包容性的特质有效衔接了公域与私域,奠定了自身的独特性地位。


推介:进入21世纪后,文学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新媒体文学从最初的个人或小型社群的自主自觉行动逐步走向了丰富的大众化商业运作模式。随笔体批评在新的文学场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学院批评需要突破学术论文写作规制,消除受众的阅读障碍,运用简洁、直接的随笔体进行批评创作,起到“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驱万里”的表达效果。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挺进和大众阅读耐心的丧失,篇幅短、碎片化的随笔式批评更易被受众接受、理解。


一、 随笔体批评的“原体”与“破体”

随笔体批评的内涵始终处于变动之中,伴随着时代的更迭,随笔体批评的概念在无数批评实践中不断被重新界定与修正。随笔体得以以独立的姿态在中国本土批评语境中扎根生长,是文学大家们积极充分的批评实践的结果。总体而言,现代文学中的随笔体批评形成了三个较为稳定的文体特征,其一是批评主体的自我张扬,这也是随笔体批评的支配性规范。随笔体批评往往是从批评主体的自我感受出发,将刹那间的直观感受驱遣于笔端,并从中洞见理论思想的深渊。其二是松散自由的结构。随笔体批评并非是完整、严谨地阐释、论证批评对象,而是随意而谈,分享“读后感”。其三是篇幅普遍较为短小。随笔体批评在支配性规范即主体意识的表露与现实语境规劝的摆渡中寻获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实现了不易其魂而移其体,发挥着沟通内在精神与外部现实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在经济与科技强势发展的合力影响下,文学生产机制、话语范式都逐渐脱离传统的理论谱系,迈入多元共生的阶段。随笔体批评与网络开放平台的牵手,缔造了碎片化、放大主体性的文体特征,但在商业化大行其道的大众文化之中,不乏有网民在利益的驱使下以虚假短评、水评破坏着网络短评的健康生态,这无疑是对批评自我主体性的彻底背离。与此同时,报纸期刊随笔体批评回归了初衷,成为了一种实验性文章,试图以更有力的方式介入文学与现实。新世纪以来的随笔体批评作为一个整体的文体系统,所包含的文体类型更加多样。其以更加张扬的主体性、更灵活的文体形式与时代新变接轨,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阐释潜力。


二、 “我”本位与读者立场的博弈

21世纪以来,随笔体批评历经文体结构的革新后,凸显出了批评主体更加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融汇了批评主体的文学观念和美学倾向。批评主体从“我”本位出发,实现了向内与向外的双向延伸。向内即追求内心真实直观感受,袒露自我的心灵空间,向外即抓住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兴趣、印象。而在商业化的浪潮影响下,因考虑受众需求以及平台盈利性质的刚需,大批随笔体批评创作者会放弃创作初衷,以读者立场为基准,散发亲民的吸引力。“我”本位与读者立场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对位关系。


随笔体革新所导致的“我”本位主体思想与读者立场的前置之间的博弈,本质上是文学批评接受困境在随笔体的特殊文体语境和新世纪以来极速变更着的社会现实下的延宕。一方面,随笔体批评的出发点应当是真诚的,对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潮流的个性阐释是可贵的,批评主体强化自我烙印也无可厚非。另一方面,随笔体批评的文体特质决定了其肩负着更多评介的功能,应当积极主动地回应读者的接受期待,将晦涩难懂的理论深入浅出地传达给读者,引导读者把对经典文本和贴近生活的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帮助读者实现“复杂→简单”、“简单→简单”的认识过程。在忠于主体、忠于文学、忠于读者的道路上,随笔体批评还需要更多的新的驱动力注入,这注定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三、 衔接“公域” “私域”的价值抵达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本土的随笔体批评经历了对旧有文体的创造性转化,在文体价值、文学批评价值、社会价值三个维度上,以其包容性的特质有效衔接了公域与私域,奠定了自身的独特性地位。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笔体批评以多形式、多层次的创新创造,积极回应着时代对文学批评提出的要求,用文体实践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交出了一份答卷。


随笔体批评在新世纪重新焕发生机,是外部媒介革新与内在文体革新合力作用下的结果,根源在于精准把握了自身文体气质,并且勇于在实践中纠错。随笔体批评的成功值得被其他批评文体吸收借鉴,但不能复制。文学批评需要随笔体,也需要论文体,批评文体的个性决定了其对主体性实现的方式和途径必然存在差异,这不应当成为评判文体优劣的标准。归根结底,文学批评最终复归到文学本身和社会现实,文体要帮助批评抵达助推文学和社会发展的彼岸,在这条长路上,随笔体批评选择了扎根大众,坚守本心,踏平坎坷,稳步前行,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其他批评文体的必由之路。


文章出处:本文摘自《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24年第4期


文章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Oa1N_PzK0nTjlGSjTqz_x7bg0qOaQyG0mGCwLtad6RXSXzHOs8l8aWuMUUOdXgVMriMsfBJ1bduBor5ZcmjWnZ2aXEC7qO57yobgoKVCo3z1ZqBlfemAefidwTps-5_HDSFw7IiPFWvUNiqDhgtBbCZUQCOY1Hycwqq57N4OFsbC3yraCZXqIC8bLddusTt2&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