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报动态 > 重点文章推荐 > 哲社版 > 正文
哲社版
重点推介:刘熠 王晓红 | 基于文献可视化分析的国内政治话语研究现状与启示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5 阅读量:

刘熠 王晓红.基于文献可视化分析的国内政治话语研究现状与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03):119-126.


DOI:10.16197/j.cnki.lnupse.2025.03.006




基于文献可视化分析的国内政治话语 研究现状与启示

刘熠  王晓红


摘 要:文章借助文献可视化工具 VOSviewer 对 2000—2023 年间与国内政治话语研究相关的 596 篇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政治话语相关研究展现出学科交融多元化、宏观与微观研究并行的特征。其中话语的宏观研究集中于政治学、新闻传播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研究主题集中于政治话语传播、政治话语体系建设、文学作品中的政治话语研究及政治语言学科建设等。微观视角主要集中于语言学领域,从认知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及语用学等视角入手,挖掘语言背后的政治、权力因素。整体看来,政治话语已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宏观与微观层面研究相对独立,缺少联系。鉴于此,文章提出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新范式,建议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

关键词:政治话语;可视化分析;宏观话语;微观话语


一、引言 


政治与话语具有共生性,政治需要通过话语进行表达,反之,话语对政治与权力具有建构作用。正如福柯所言,没有话语的生产、积累与流通,那么权力关系自身就不能得到建立、巩固与实现。探索话语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这一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高度重视,提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话语因其在政治权力、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受到了国内政治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等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数量持续增长,研究主题也日趋多样化。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 VOSviewer,对 2000 年至 2023 年间国内政治话语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可视化分析,旨在了解中国政治话语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未来方向,为学界进一步深化我国政治话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政治话语研究的发展趋势、学科分布及热点话题


(一)国内政治话语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学科分布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检索平台,分别以“政治话语”“政治语篇”“政治语言”为主题词,对CSSCI来源期刊以及中文核心期刊进行检索。另外,由于外交学属于政治学下设的二级学科,并且外交话语与政治、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故将“外交话语(语篇)”也作为检索主题词。截至2023年年底共检索有效文献596篇。通过对年发文数量的统计(图 1),我们发现国内政治话语相关研究在 20余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各级项目论文比重逐年递增,表明相关研究整体态势和热度持续升温。为探究国内政治话语相关研究的学科分布情况,我们主要以CNKI文献来源搜索结果中的学科划分为主要参考依据,发现语言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文学占主要地位,发文数量达到整体数量的 90%,历史学、法学、哲学等学科也有所涉猎。国内政治话语研究的学科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二)国内政治话语研究的热点话题

为得到20年来国内政治话语相关研究的热点话题,我们运行 VOSviewer1.6.13,创建新文献数据类型图,并导入Refworks格式文献信息。分析类型节点选择“co-occurrence”,最小共现次数设置为2,可得到国内政治话语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其中节点大小代表该节点的权重,节点越大代表其权重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节点共现。通过分析 VOSviewer的运行结果,我们发现共现关键词可归入七个聚类中,代表国内政治话语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七大话题展开。通过对每一聚类中高频关键词的提取及对应文献的阅读,这七个聚类可分别被命名为:政治话语传播研究(#1)、政治话语体系研究(#2)、文学与政治话语研究(#3)、政治语言学学科建设(#4)、政治话语研究的认知隐喻视角(#5)、政治话语研究的批评话语分析视角(#6)、政治话语研究的语用学视角(#7)。

美国语言学家James Paul Gee借鉴福柯的语言权力理论,将“discourse”一词区分为大写的“Discourse”和小写的“discourse”两种形式。其中,大写“Discourse”强调由语言的思考、评价、行动及交流方式所形成的社会认同关系,侧重从宏观层面分析话语;小写“discourse”则关注话语的语言学层面,从微观角度将话语“解构”,通过话语分析等方法揭示话语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国内政治话语相关研究呈现宏观研究(聚类#1—#4)与微观研究(聚类#5、#6、#7)并存的特征。


三、政治话语研究的宏观视角


通过进一步梳理文献,我们发现宏观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学、新闻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文学等学科,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政治话语传播研究、话语体系研究、文学与政治话语研究、政治语言学学科建设研究。

(一)政治话语传播研究

政治话语的有效传播是获得政治话语认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且 研究视角多样。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方式逐渐转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存的混合模式,一些文献也开始围绕这一新型传播途径下的政治话语传播展开探讨。在传播内容上,由传统单一的文字模态转向从视觉感官入手分析政治图景的影像传播模式。除了媒体媒介之外,学校教育也是政治话语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无论是教材的选用,还是课堂教学,都蕴含着一定的政治因素,相关研究也逐渐展开。例如,张放探讨了以学校为媒介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等问题。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提升我国政治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是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的重要使命。政治话语的外译是中国政治话语“走出去”的关键途径之一。文献中除了对某一特定政治文本外译策略的探讨外,较多文献从翻译体系的多个维度展开讨论,以提升政治话语外译的有效性。例如:黄友义等从政治话语外译机制以及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谢莉和王银泉从翻译策略、译者选择等角度探讨了国家形象“自塑转向”过程中的政治话语外译等。此外,一些学者探讨了政治传播中的话语与意识形态,还有学者对国外政治话语传播模式进行批判性思考,为国内政治话语传播提供参考与借鉴。

政治话语传播研究是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展现出视角多元化的特点。从文献发表年份来看,政治话语传播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现有研究多为对国内政治话语传播的理论探索,缺乏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

(二)政治话语体系研究

政治话语体系是政治学学科体系的标志,是学术体系的外化,对政治话语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一些文献从理论上探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如:黄忠探讨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政治话语体系建设的新进展;杨平从优势与不足两个方面对我国当前构建政治话语体系所具备的条件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政治学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如经济学、法学等共同发展为政治话语体系建构提供有力支撑;安丰存和王铭玉、胡开宝和杜祥涛进一步强调了语言学在政治话语体系建构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多学科、多维度的政治话语体系构建模式。此外,还有部分国内学者对对外政治(外交)话语体系建设建言献策,如:范大祺从既存问题出发,针对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提出建议;孙吉胜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政治话语体系研究领域的分支,加强政治话语体系及国际关系话语体系的建构是提升我国话语权的重要举措。从图3中我们发现,虽然“话语权”节点自动归入聚类# 6,但与聚类# 2仍有较强共现联系。一些文献围绕提升政治话语权的举措展开理论探讨,如:赵万江和杨雨林回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权思想在我国的发展过程;梁凯音提出了扩大我国话语权的主要途径,涵盖了增强传媒影响力、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等方面。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我们发现学者对于话语权的研究相对较早,而政治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的兴起是在近年来产生的,反映了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的指导思想后,学者们更为关注政治话语体系的研究。研究者在指出了话语体系对国内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还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建言献策。

(三)文学与政治话语研究

文学作品是政治话语的重要载体之一,文学作品溯其本源都蕴含着政治因素,因此,透过对文学作品中政治话语的分析,研究者可以对文学的政治属性以及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传达出的意识形态加以探索。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相关研究集中于就某一特定的文学作品中政治文本的分析,从而发掘作者表现政治意图的内在创作动机。如范天阁和刘锋杰从《三家巷》作家创作的角度探究作品的政治修辞;罗宗宇和黄珊分析了《这边风景》中的多重话语,强调政治话语在文本中的支配地位等。此外,以政治话语视角阐释不同文学思潮的研究也较多,如六七十年代文学、女性文学等。在文学体裁方面,相关研究以小说研究居多,少有诗歌研究,近年来还出现了少量研究探讨歌剧中的政治话语。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政治话语建构研究也较多,“政治是如何通过话语介入文学的”这一问题也成为研究者关心的话题。

综合以上,现有文献基本围绕政治话语影响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与赏析的话题展开,以探究文学的政治属性。但是,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政治话语的探究集中于思辨性研究,研究结论的系统性、科学性验证,以及理论的形成与推广,仍是今后相关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

(四)政治语言学学科建设

田海龙首次提出了建构政治语言学理论框架的课题,近年来,相关学科建设已经从头脑中的概念发展成为现实,并在国内呈蓬勃的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建立相关专业博士点(例如外交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检索文献主要集中于政治语言学学科性质、研究议程等方面。雷大川提出了国内政治语言学建设的理论框架,这对政治学与语言学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孙吉胜指出,当前国际政治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围绕语言在学理和政策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孙玉华等则认为政治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并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重要性。

由此可见,国内对政治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内涵的理解仍有待加深,有关政治语言学的学科构建研究涉及政治学和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不同学者从语言学、政治学等角度对学科建设进行阐述,各有侧重。具体而言,政治学侧重于通过语言研究某些政治现象,而语言学则视政治语言学为以政治话语为研究对象的一个语言学分支。目前,大多数文献主要反映了学者们对学科建设的经验性思考,而深入的实证研究尚显不足。


四、政治话语研究的微观视角


从微观角度对政治话语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学学科范畴。语言学理论认为,话语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交际行为的片段,或者更为宽泛地说,是任何模态中具有意义的象征行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话语的研究范围已经由语音、句法等语言本体研究向社会文化方向转变,并且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研究者主要从认知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语用学等视角对政治话语展开分析。

(一)政治话语研究的认知隐喻视角

自美国语言学家 George Lakoff将概念隐喻运用到政治学研究领域以来,政治话语隐喻研究不断深入。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国内相关研究多采用概念隐喻、架构理论、复合意象图式等理论框架对政治话语进行分析。如文秋芳通过对习近平主席在第 70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演讲中拟人隐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分析,揭示了中国特色的“和”文化价值观,从语言学角度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话语理论、诠释中国的新型国际观提出建议;汪少华借助架构理论,对布什和奥巴马政治演讲语篇中使用的隐喻性表达进行分析,探究了政治演讲中隐喻性表达潜藏的架构逻辑,阐明了政治话语在接受程度上存在高低差异的缘由,为我国对外政策宣传、新闻传播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一定启示;刘文宇和胡颖则以英国脱欧政治演讲为例,探究了政治话语中复合意象图式的常用类型及其隐喻映射机制等。在研究方法方面,基于语料库方法的政治话语隐喻研究居多。如李玉和詹全旺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语料自建小型语料库;吴丹苹和庞继贤以布什的电台演讲为语料,自建开发了“英语专题研究语料库系统”。但上述研究中对于隐喻的识别主要依靠研究者的“元语言直觉”。近年来,为了降低人工隐喻识别主观性,还出现了一些基于语义标注的语料库工具驱动的政治话语隐喻研究。如陈敏等借助 USAS软件梳理了中美政治语篇中的地点转喻;辛静和单波,以及张薇使用 Wmatrix工具分别梳理了外媒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新闻语篇中的隐喻建构情况,为政治话语分析的新路径提供补充。在研究对象方面,国内政治话语隐喻研究呈现出由单一模态向多模态发展的趋势。如赵秀凤提出了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概念整合模型,并以个案对分析过程进行了描述;潘艳艳和郑志恒探讨了中美征兵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成分; 王亿本分析了《时代》周刊封面中国人物的图像隐喻。虽然这些研究多为对个案、图像的分析,但从中可以看出,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正逐渐向语言学交叉学科扩展。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政治话语隐喻研究呈现出的特点与束定芳的结论较为类似: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存,并逐渐向实证研究发展;研究对象多元,研究方法多样,跨学科性有所体现;研究采用国外学者提出的理论框架居多,少有立足本土的理论框架。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多模态政治语篇研究多侧重于思辨性分析;语言学领域虽然涉及实证研究,但缺乏专业的理论深度,并且缺乏大数据的支持。因此,多模态政治话语隐喻的相关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二)政治话语研究的批评话语分析视角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实践,采用话语分析方法揭示语言 背后蕴含的权力关系与价值观念。因此,政治话语成为CDA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一些文献运用CDA传统路径,如Fairclough的辩证关系分析法、W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法、van Leeuwen的合法化理论等,对政治话语进行探析。此外,还有一些文献尝试构建本土政治话语分析框架,如赵秀凤和田海龙基于批评话语分析之“话语互动”分析路径,以特朗普能源新政演讲为语料,通过分析演讲中政治精英语言与草根民众语言的“杂糅”现象及其社会动因,揭示了民粹主义话语的语言特征和生成过程,为探讨政治话语生产者新话语的产生机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李战子和庞超伟通过对6篇国际政治评论中元话语的考察,以及对其中包含的话语分析元素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可操作的国际政治(外交)评论话语分析模式,为理解后现代国际政治(外交)评论话语提供了新视角。从研究方法上看,相关研究同样呈现出由人工分析转向语料库、数字人文技术辅助的批评话语分析的趋势。如胡开宝和田绪军通过对“中国外交话语语料库平台(1.0版)”中高频词、关键词、情态动词的应用,以及人称代词“we”的搭配等方面的定量分析,探讨了中国外交话语英译文本中建构的中国外交形象;赵会军和邱能生以2017年至2022年中、美外交发言人讲话为语料,借助“微词云”、Python等大数据工具建立语料库,通过对疫情与防控、经济与贸易、人类与合作、主权与争端四个主题维度中主题词与关键词的解读,以及对关键词搭配索引的分析,探讨了新冠疫情前后中美外交变化的趋势,并揭示了这些变化的深层次意图。除上述共时研究之外,近些年来还出现了CDA视角下政治话语的历时变迁研究。田绪军和李晓倩基于中国外交话语历时语料库,对1949年至2018年各个历史阶段的外交话语核心主题词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结合外交理论、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战略政策,以及国内外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探讨了这些主题词演变的动因。

综上所述,国内CDA视角下的政治话语分析研究题材选择范围广泛,涵盖国内外政治新闻语篇、政治演讲语篇等,旨在服务国家战略。此外,现有的研究呈现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特点,其中实证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主要采用语料库分析或基于频次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

(三)政治话语研究的语用学视角

在检索文献中,运用语用学视角对政治话语进行分析的文献也相对较多,一些文献从语用预设角度展开探讨。支永碧分别对政治话语中的虚假语用预设和名词语用预设进行分析;卢山以美国总统竞选口号为语料,探究了竞选口号话语中的语用预设类型。此外,相关文献还出现了政治话语语用学研究的多元分析视域。魏在江探讨了语用含糊在外交话语中的特殊作用;吴鹏和陆品超参考了语用论辩学的基本研究框架,对媒体外交话语进行分析,提出了媒体外交话语论辩研究路径;杨明星和王钇繁运用利奇“礼貌原则”重点分析了外交委婉语的话语功能和语用效果;龚双萍在会话分析视角下对冲突性军事外交话语中的合法化现象进行语用分析;赵鑫、毛延生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探讨了美国政治话语中“文化理性”的语用属性、语用分层和语用管理。

综合以上,传统的语用学视角下的政治话语分析路径出现较早,且以语用预设研究居多,但是相关文献拘泥于传统的语用学理论,没有借鉴其他语言学分支(如社会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等)的最新发展成果,未提出具有创新的视角。


五、现有研究的主要特点与未来发展建议


文献梳理显示,现有研究的主要特点为:第一,国内政治话语研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年均发文量偏少,反映出我国学者对政治话语研究的关注度有待提升;第二,政治话语相关研究呈现多元学科分布,对政治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都有涉猎;第三,政治话语研究的宏观与微观视角并存且各有特色。宏观研究聚焦国家政策与社会需求,论证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微观研究则从话语入手,挖掘语言背后蕴含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然而,两个视角下的研究相对独立。具体而言,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将政治话语分析视为构建与传播话语体系等宏观研究的途径,而非直接的研究对象;在微观研究视角下,语言学研究者虽然专注于对政治话语的细致分析,但往往忽视了对话语背后所蕴含的政策性等宏观层面的深刻理解。另外,宏观研究主要以经验性思辨为主,微观研究则多基于某种语言学理论框架进行实证分析。尽管国外学者提出的理论框架在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开始重视本土理论框架的建构,以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话语体系。此外,现有研究的语料主要集中在汉语和英语,涉及其他语种的语料研究较为有限。


针对现有研究的特点与局限性,我们对未来研究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重视政治话语相关研究,积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相关学者在现有基础上应继续加大政治话语领域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学术关注度,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积极传播中国话语,实现国家形象在话语层面由他塑到自塑的转变。第二,打破学科桎梏,逐步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新范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政治话语研究仅在单一学科领域内开展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的需求,这就需要相关研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政治话语研究的跨学科优势。高校可搭建政治话语研究平台,将政治研究相关学科的学者与语言学方向的学者联合起来组成学术共同体,开展学科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将话语研究领域成熟的分析框架引入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相关学科中,从微观视角对话语进行剖析,结合交叉学科的理论优势,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更加准确地挖掘出话语背后所蕴藏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此外,相关学者还应展开跨语言、多语种的政治话语研究,为国家的话语体系建构与政治话语传播建言献策。第三,优化研究方法,减少研究者的主观影响。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的政治话语研究,都存在研究者的主观局限。为了提升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除了整合跨学科专家的专业知识外,建议在方法论上将话语分析与语料库、计算机辅助的大数据分析等定量方法相结合,以扩大语料规模,提升研究结论的精确度和可信度。


六、结语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常常遭遇“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积极发展国内政治话语研究和政治话语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应进一步增强研究深度,促进跨学科、跨语言的政治话语研究,为构建国家话语体系贡献更坚实的力量。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各领域学者的共同奋斗,我国政治话语研究在未来定将迈向更高级别、更先进水平。


文章出处:《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25年第3期


文章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lH-stw_WZ3erY6w6Mth4WmoAGFFf-Pt0AOIbgEwZ8gW4jpRB9OuWj61kAYtgRXmFRmnIl_Kemg2sC2y_AgnI4E9xCFJSSB2oPF98Qfi2Tol2nyDQ4PbQK5oUUsz3x0d2JABpcmBz-K-eyTJCbg0bLVWelMlSaFna50BRwQdmsLBWxzNSbDCPk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作者简介


刘熠,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辽宁省优秀教师、本科教学名师,沈阳市领军人才。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应用语言学、语言与文化研究。



王晓红,辽宁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