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报动态 > 期刊目录 > 哲社版 > 正文
哲社版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23年第3期文章摘要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03 阅读量:


  本刊特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

的实现路径: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林毅夫


摘 要:文章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的实现路径进行阐释和分析。文章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在内涵与特征方面存在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下,把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辽宁应该按照比较优势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在政府因势利导作用下,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性来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哲学思辨与政治明鉴  

近五年我国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热点与

趋势——基于2017—2021年国家社科

基金立项项目的分析

肖唤元   张茂杰


摘 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哲学社科领域规模最大、资助强度最高、覆盖范围最全的基金项目,其可以从整体上反映出各学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以“意识形态”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对2017-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运用词频分析软件ROST CM 6.0对项目研究热点进行整体分析,近五年我国意识形态研究呈现以下特征:从现状看,立项数量“先增后减”且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正高与副高职称的负责人是研究主力军。从热点看“,新时代”“媒体”和“大数据”成为热点研究背景“;意识形态话语“”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引领力“”意识形态认同” “意识形态传播”与“意识形态凝聚力”是热点研究主题“;网络“”高校”和“我国”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对象。由此,未来研究趋势将沿着宏观层面上的我国、共产党、新时代,中观层面上的特征、规律,微观层面上的对策、路径三方向持续发力,研究关注的视野将进一步聚焦,时空场域将进一步延伸。


媒介消费主义的研究现状及前瞻

孔媛媛


摘 要:由于传播媒介自身的消费主义与传播的消费主义相互渗透,媒介消费主义思潮得以出现并迅速蔓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界关于媒介消费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媒介消费主义的概念厘定、产生原因、表现样态、现实危害以及纠治进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论成果。同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认识不足、分析局限等问题,应继续深化多视角的学理研究、深化多重关系研究、加强“质”“量”分析研究及丰富具体措施研究,以此,不仅可以推进媒介消费主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有利于维护媒介自身健康发展所需的良好社会氛围。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产业数字化水平测度及空间特征研

杨雪婷   张丹宁


摘 要: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途径。文章在归纳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阐释其内涵特征;从基础支撑、场景应用、政策支撑三个层面构建产业数字化水平指标体系,并基于客观序贯分析法进行指标赋权;用线性聚合方法计算其水平;通过核密度估计明晰其分布动态,用莫兰指数(Mo-ran's I)测度其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用 Lisa 图描绘其局部空间自相关,用(空间)马尔科夫链测度其转移概率。结果显示,中国产业数字化水平逐年提高,呈现强烈的空间自相关集聚状态,随着空间滞后水平的上升,产业数字化向更高水平转移的概率变大。


数字经济推动共同富裕机理与路径分析

张绍成    陈本昌   刘文革


摘 要: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重塑为实现共同富裕带来了契机。文章从产业结构、区域空间角度论证了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内在契合,从数字经济“四化”框架的新生产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论证了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耦合并进的机理,提出发展县域数字经济带动乡村振兴、推动“共建共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的观点,并从精准设计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县域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数字化乡村建设、加强基层数字化公共服务促进多维度富裕四个方面对数字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




  管理理论与创新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影响商业模式创新

孟佳佳   王 尧   王雪冬  郝志玲


摘 要:文章针对“诸多大型企业在其巅峰期深度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却陷入商业模式创新乏力困境”的特殊现象,以“企业社会责任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商业模式创新”为议题,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社会责任对其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发现:主动型企业社会责任正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负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组织敏捷性显示出部分中介作用,而组织合法性则表现出遮掩效应,即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提高组织合法性进而降低对其商业模式创新的负向影响,但主要通过抑制组织敏捷性进而阻碍商业模式创新。环境动态性调节了两种类型企业社会责任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随着环境动态性提升,主动型企业社会责任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影响增强,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负向影响减弱。文章聚焦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类型视角细化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为企业基于社会责任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启示。


界面重构何以提升治理效能

——以河南省Q市智慧交通建设为例

纪光欣   徐培洋


摘 要:近年来,治理概念已经成为全球公共管理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理论,但伴随着众多相关概念的产生,治理概念的边界及纵深并未更为清晰。国内学界逐渐注意到了“界面”对于简化和理顺治理概念内涵的独特作用,治理界面与界面治理的概念随之产生。在回顾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治理界面和界面治理的理论框架,提出界面治理效能的发挥取决于治理界面的重构和改革,并以河南省Q市的智慧交通建设过程的个案为例,阐述从治理界面重构与改革到治理效能提升的形式特征、实质特征、价值涌现三阶段实现机制及其关键要素。面向未来,深入研究治理界面重构与改革的机制过程是推动界面治理概念长足发展的关键途径。




  法学理论与实践  

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制度构建

马云鹤   徐舒晗


摘 要:政府作为公共数据的管理人,其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迫在眉睫,然而实践中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制度体系尚未完善。同时,公共数据运营的边界尚未明确,数据权益配置不清,数据授权运营存在立法不足等问题。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制度应基于社会本位,在授权的权限设置、被授权对象的选择、可开发公共数据范围的确定以及授权协议内容、形式等方面朝着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向进行。按照“领域法学” 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构建数据归集制度、运营管理监督制度、数据需求交付管理制度、效果评估制度等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制度,完善现有的公共数据分级分类规则和技术性规范,从市场生态培育角度出发,保障公共数据利用的安全性、公平性与公益性。


企业数据安全刑事合规问题研究

孙 杰    司郑巍    冯佳磊


摘 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在数据采集、储存、传输、销毁的过程中,可能涉及个人信息泄露、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等众多刑事法律问题,给数据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数据安全刑事合规对企业降低法律风险、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国家数据主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数据安全刑事合规的概念特征进行分析,将核心内容分主体、分层次地细化展开,完善相关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企业数据安全刑事合规体系构建的具体举措。


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限缩适用

刘 霜   刘 立


摘 要:自《刑法修正案(九)》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来,该罪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先“冷” (适用率低下)后“热”(适用率井喷式爆发)的异常现象,值得深入思考。基于严密网络犯罪刑事法网的立法考量以及全链条打击网络犯罪的政策导向,该罪司法适用率的上升势不可挡。但司法实践中对“帮助行为”“犯罪”“明知”等构成要素的证明标准有所降低,可能导致该罪的“口袋化”适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属帮助行为正犯化,应在此基础上合理限定该罪适用范围。客观上“帮助行为”应仅限于对他人犯罪真正起到促进、保障等作用的行为,且被帮助对象需实施符合刑法分则客观犯罪构成特征的行为;主观上则需合理解读“明知”的内涵及其指向。




  现代传媒与文化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话语变迁研究

柴书毓


摘 要: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路径之一。1949 年以前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话语历经救国型话语、资源控制型话语和政权巩固型话语的变迁;1949 年后形成了政治指导型、革命型话语到社会发展型话语和复杂包容型话语的发展脉络。政策话语的变迁不断回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实需求,是政治环境、意识形态、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反映。回顾政策发展历程,渐进主义路径选择及过程中趋同与差异的政策实践,构成了政策的经验事实。在当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实践中,本土化意识愈益明显,体现在本土性保护概念的提出、根据行政区划进行政策制定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路径等方面。


工具理性的批判:

波兹曼媒介文化批判思想的理论溯源

陈 彤


摘 要:尼尔·波兹曼媒介文化批判理论思想的形成受到诸多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成因。具体来看,波兹曼的理论思想是基于丹尼尔·贝尔提出的后工业社会背景而建立的,它立足于赫胥黎所构建的反技术乌托邦性质的人文主义立场,汲取了法兰克福学派与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精神,继承并发展了麦克卢汉的当代媒介文化理论,最终与鲍德里亚等人的商业符号消费理论形成现实互释,吹响了对于当代西方工具理性与技术垄断批判的先锋号角。




  国际经济与政治  

中欧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挑战与前景

张 敏


摘 要:受意识形态、价值观外交和美国因素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中欧关系走向正在发生变化。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恰逢其时,为中欧关系稳定发展提供新思路。文章认为,基于这一倡议,中欧可以在多个层面发展和建立伙伴关系。深化中欧各领域务实合作,从发展角度构建文明伙伴关系,有助于中欧互学互鉴、普惠包容;坚持联合国宪章原则,构建中欧全球治理伙伴关系;与中国“双循环”相对接,探索中欧两大市场合作共赢新模式;构建中欧全面创新合作伙伴关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构建中欧战略深度对接关系,从而有效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核心要义。


双循环格局与全球技术阵营划分是耦合还是

对冲——以德国市场分化问题为视角

张 屹


摘 要:随着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德国市场暨欧盟市场都几乎在同时期逐步转向内部市场。2022 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进一步对“双循环”格局进行了新的阐释和部署。2023年中美两国经济博弈会伴随着地缘政治冲突发展而进入更加微妙和复杂的阶段,汽车产业和芯片产业将是中美博弈的两大主战场。自 2022 年底开启的新一轮央企和国企改革将为中国科技企业带来更多底气和能量,为新一轮中美博弈增加筹码。“芯片四方联盟”成立以来,抗衡中国的西方阵营不断营造声势。中国当前正处于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构建的起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与新一轮国企改革的起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起点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等等,都让中欧关系以及中美欧三边关系均处于更为微妙多变的地缘政治格局中。




  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  

中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李彦红


摘 要:中国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刻领悟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多元,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国家富强的现实召唤。高等学校要把这种中国精神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新型抓手,探究新形势下中国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和实施方案。


辽宁红色文化资源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的应用研究

田芳茵    李若晴   滕云鹏


摘 要:党中央一直关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号召各行各业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好红色资源”的指导下,辽宁省教育厅印发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方案》,要求整合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辽宁红色文化资源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辽宁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思政价值,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的应用有:拓宽思政课堂育人渠道,强化红色思政教育效能;依托红色主题文化载体,发挥校园文化浸润作用;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建设“沉浸式”教学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深化实践教学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