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报动态 > 期刊目录 > 哲社版 > 正文
哲社版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23年第4期文章目录及摘要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08 阅读量: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23年第4期文章目录及摘要


本刊特稿

混合形态经济学—— 关于构建中国视角经济学的一种思考  于鸿君(  1  )




哲学思辨与政治明鉴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代意蕴、属性及特征  李义杰  邹玉芳(  9  )


新征程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重要方式的理论思考  司 律  赵磊  王仓(18)


话语权及其本质   张晓红  谢震(28)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产业金融运作模式的逻辑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 陆岷峰  欧阳文杰(36)


  数字经济规模测算:一个文献综述 占佳   陈向阳(46)


管理理论与创新


   

   

保理、反向保理与“区块链 + 供应链”金融模式对比研究—— 基于资金时间价值视角 唐 丹(57)


中日韩半导体产业链合作重点趋势及策略     李浩东(73)


法学理论与实践

民营经济宪法规范的变迁及意义  唐晨(83)


论中国古代“持平守正”的司法理念—— 以《折狱龟鉴》为切入点 安斌(97)


 文艺理论与批评 

朝向他者的艺术——论列维纳斯对“异域感”的现象学分析 李瑞敏(108)


接受心理视域下小语种摇滚音乐剧创作路径探赜  陈盈汐  徐欢颜(116)



 史学传承与资鉴 

 对日本学界近百年来丝绸之路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陈奉林(122)

 

 生命派与选择派的博弈—— 以美国 1983 年阿克伦市“堕胎案”为观察视角 王禹涵(134)




 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 

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视角的高等教育评价研究 李玉华  李亮  李传玉(146)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数据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左宗文  李光勤(154)





本刊特稿


混合形态经济学

——关于构建中国视角经济学的一种思考

于鸿君


摘 要:20 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出现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大规模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试验及蓬勃兴起的资本主义经济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既对传统的所谓主流经济学提出挑战,也为新的经济学产生创造了条件。文章认为,目前构建中国视角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条件已经具备,经济学工作者应该和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一道,总结历史规律,回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构建以混合形态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创造面向未来的中国视角经济学。




哲学思辨与政治明鉴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代意蕴、属性及特征

李义杰    邹玉芳 


摘 要:相对于物质富裕,精神富裕的非物质性或“软性”特点让其内涵在实践中更不易把握,现代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规定了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解的时空维度。其现代意蕴更多强调的是在现代化意义上一定标准规范基础上的精神生活的相对公平富有,不能陷入强调个人精神上的“自我满足”的误区,可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精神生活多个维度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实际可行需求的满足。而其内在属性主要表现在精神性、价值导向性及依附性三个方面,外在特征则主要体现为文化共享、价值共识、精神共聚。理解和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代意蕴及属性特征,才能更好地推进其实践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


新征程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

重要方式的理论思考

司 律   赵 磊   王仓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高度,针对当今时代的思想动态现状,多次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发挥的重要作用,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我们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具体要求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话语权及其本质

张晓红   谢 震


摘 要: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了话语,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特定话语之中。话语是语言的表达方式,话语的设定与言说反映着主体的观念与价值诉求,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关系结构。话语权表明话语不再只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权力的体现。作为“软国家机器”,话语权凸显了阶级属性和政治功能。同时,话语权也意味着意识形态领导权、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因而,我们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主导与引领文化场域,加强自身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产业金融运作模式的逻辑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

 陆岷峰    欧阳文杰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金融在赋能产业体系建设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研究产业金融运作模式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产业金融运作模式的根本逻辑和本质特征,明确产业金融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并结合现实条件,讨论产业金融创新发展所面临的新发展要求。文章认为,产业金融创新发展的战略路径应包括生态化、数字化、专业化三个主要建设方向,在构建产业金融运作模式创新发展的战略路径上,应围绕治理体系的组织协调、产业生态的技术联系、金融科技和数据要素、创新链和人才链等方面加强建设。


 数字经济规模测算:一个文献综述

 占佳   陈向阳


摘 要:当下,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孕育了全新的经济形态,并深刻地改变了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准确地测算数字经济有助于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参考。然而,当前各界在数字经济概念界定上仍存在争议,且在其测度方法上也未达成共识。文章从狭义、广义和交易视角对数字经济概念进行了梳理,并基于此从数字经济增加值测算、数字经济指数测算、数字经济卫星账户测算等三种测算方法角度出发,对数字经济的测度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数字经济测算研究奠定基础。




管理理论与创新


保理、反向保理与“区块链 + 供应链”

金融模式对比研究

—— 基于资金时间价值视角  

 唐 丹


摘 要:目前,发展“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已成为一种趋势,区块链具有时间戳、哈希算法、智能合约和工作量证明等特征,可缩短供应链金融交易流程,并实时提供不容篡改的真实贸易数据,从而提高资金运转效率。文章基于资金时间价值视角,构建了保理、反向保理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对比模型,探讨了不同模式下供应链最优融资和定价决策,定量分析了不同参数下三种融资模式供应链绩效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当资金成本低于一定临界值时,“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可提高供应链产量和绩效,优于另外两种模式;反之,则反向保理模式优于另外两种模式;此外,生产成本和资金成本越低、产品售价越高,三种融资模式均更有价值。


中日韩半导体产业链合作重点、趋势及策略   

                         李浩东

摘 要:经过多年积累,中日韩半导体合作已经迈入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尽管新时期合作仍然面临西方技术封锁以及乌克兰危机带来的挑战,但是同样迎来了多重机遇。中日韩可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关键核心材料、制造设备等领域深化合作,为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构建稳定安全的东亚半导体供应链体系作出贡献。为此,中国可以主动作为,推进中韩半导体产业深度融合,巩固既有的日韩半导体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产业扶持政策,有序推动中国版的VLSI计划等共性技术联合攻关。




法学理论与实践


民营经济宪法规范的变迁及意义

唐 晨


摘 要: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民营经济的宪法表述,民营经济宪法规范由核心规范条款与相关规范条款组成。自 1982 年宪法颁布实施起,由民营经济合法性、财产权、人权规范构成的核心规范与由宪法序言、土地制度、经济体制等构成的相关规范共同成为 1982 年宪法的民营经济宪法规范。民营经济宪法规范变迁中的宪制脉络主要体现在民营经济进入宪法序言中的时空之维、党的领导与民营经济宪法规范之关联、民营经济国家态度之变迁、从形式国策迈向实质国策的宪法民营经济基本国策与从反思宪法到改革宪法迈向规范宪法的宪法确认功能等五个方面。民营经济宪法规范变迁背后的价值脉络主要体现在百年富强目标与民营经济“合法性”之历史关联、民营经济是解放思想与实质自由的价值载体、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内在价值探索的实践产物等三个方面。


论中国古代“持平守正”的司法理念

——以《折狱龟鉴》为切入点

安 斌


摘 要:公平和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有赖于司法官群体的付出和努力。在传统优秀法律文化中,“持平守正”的司法理念映衬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法治精神标识。从中国古代决狱名著《折狱龟鉴》里,我们解读出“不曲笔以纵有罪,不毁法以陷无辜”的法律至上理念;“至诚勤恤、折狱求正”的尽心竭力服务于公众的奉献意识;“矜谨折狱、不枉不纵”的严明审慎的断案理念;“执法原情、教化感召”的法理情有机统一思想,等等。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中国古代传统的“持平守正”的司法理念也贯穿于当今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法治教育等方方面面。




 文艺理论与批评 


朝向他者的艺术

——论列维纳斯对“异域感”的现象学分析

李瑞敏 


摘 要:对于列维纳斯的艺术观,研究虽多,但局限与误解也不少。列维纳斯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提出的“艺术是对异域感的追求”,浓缩了其艺术之思的要旨,现有研究虽有涉猎但仍值得再加阐释。在该作中,列维纳斯通过描述蕴蓄在各种艺术形式及作品中的“异域感”,批评了“模仿说”“表现说”,表明 “追求异域感是艺术的创造性本质所在”。他以艺术之“异域感”类比了存在的“外在性”,呈现了其现象学致思和对艺术的独到理解:通过去除事物的一般“形式”来重建感性、朝向他者。解读此论证能有效澄清现有研究中的问题:列维纳斯并不“反艺术”;用“异质美学”概括其用意不够恰切且容易带来误解;他对伦理的强调并不意味着支持艺术介入现实。


接受心理视域下小语种摇滚音乐剧

创作路径探赜

  陈盈汐   徐欢颜


摘 要:2017年,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第一次来到中国巡演,广受中国观众的欢迎,也让“摇滚”系列音乐剧成为中国剧迷关注的焦点。这部剧似乎为中国音乐剧行业带来了短暂的春天,但如何使“好景” 常在才是更大的议题也是时代的考验。文章聚焦于此,以《摇滚莫扎特》《摇滚红与黑》《摇滚浮士德》三部音乐剧的引进为线,从审美理论出发,试图厘清三者与大众市场回馈的关系。通过对“摇滚”系列剧目样本的研究,文章梳理其在中国市场赋魅与祛魅的过程,探索小语种音乐剧在制作与宣发中观众的接受心理,思考中国在音乐剧剧目引进过程中的文化过滤与文化选择。




 史学传承与资鉴 


对日本学界近百年来丝绸之路研究的

总结与思考

陈奉林


摘 要: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日本学界对丝绸之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推出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与不朽价值。日本学界对丝绸之路研究考证精详,观点敏锐独特,尤其是出版了大量的相关著作构成的完备的知识体系,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研究与借鉴。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互动与共进,是东亚史和东方历史的书写内容,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总结人类交流互动的经验。对这一百年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予以新的概括与总结,不仅是我国东亚史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生命派与选择派的博弈

——以美国1983年阿克伦市“堕胎案”

为观察视角

王禹涵


摘 要:1983年阿克伦市“堕胎案”作为美国联邦最高人民法院转变堕胎立场的过渡性案件,反映美国政治趋于保守的同时,也展现着生命派与选择派围绕女性堕胎权进行的政治博弈,双方围绕 1978年阿克伦市堕胎管理条例的合宪性问题的激烈辩论无疑加重了美国堕胎问题的政治化。虽然联邦最高人民法院否决该条例的大部分条款,但是试图取代罗伊案判决原则的“不适当负担”标准同样被首次提出,并在日后成为指导联邦最高人民法院处理堕胎案的理论依据达 30 年之久。除此之外,阿克伦案也是反堕胎力量由依靠法律途径转向采取暴力方式反对女性堕胎的导火索,暴力反堕胎事件在该案宣判后不久便急剧增多。阿克伦案对解释当今美国堕胎问题纷争,探究罗伊案和凯西案被推翻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 


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视角的

高等教育评价研究

    李玉华   李亮   李传玉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新构想,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三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以教育评价为牵动的教育改革是撬动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发展,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点,必然有利于推动“三大战略”实施和“三大强国”建设。高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原点,以理性视角重新审视教育评价问题;要回归育人本位开展教育评价,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激励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助力国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坚守学术初心开展教育评价,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塑造高校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追求卓越精神开展教育评价,履行服务社会使命,引领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发展,助力国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数据安全教育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左宗文    李光勤


摘 要:为了提高大学生对数据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数据安全意识,文章在充分分析大学生数据安全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体系、大学应承担的责任、如何推进教材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大学生数据安全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这些策略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数据安全意识,重视数据安全问题,自觉地使用安全数据,避免因隐秘信息泄露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并引导大学生将数据安全知识扩展到全社会,促进全社会的数据安全水平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