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报动态 > 期刊目录 > 哲社版 > 正文
哲社版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文章目录及摘要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9-13 阅读量: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文章目录及摘要


目录


新质生产力研究

对“产能过剩”与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及思考/余淼杰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东北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振兴/林木西   王聪

供应链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孙英杰  张雯婧   林春

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价值意蕴/朱春艳     崔续丹


管理理论与创新

基于农村空巢老人健康需求状况的医疗服务可及性研究/郑吉友  张喜凤

新世纪以来人工智能赋能制造系统发展的研究热点和演化路径/张璐  闫妍  徐伟   吴琼


哲学思辨与政治明鉴

爱默生个人主义的形而上学问题和伦理思想解读/陆杰荣  洪丽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性视角——论艾伦·布坎南对马克思正义思想“反法权”解读/王宇明


法学理论与实践

刑法中人权保障功能的协调性思考——基于刑事一体化视角的改良方案/路震川   刘士心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法制机理与实现路径/任际    李家铭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新世纪以来随笔体批评的革新/刘巍   韩雨帆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范式转换/张立军


史学传承与资鉴

环境史视野下辽金韩州城迁徙考论/夏宇旭

20世纪30年代城市“摩登”现象及其论争/焦婕

论罗马帝国对行省居民的人口和财产普查/李大维


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

大学如何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来自韩国大学附属终身教育院的启示/刘英明     武丽志

辽宁高校青年拔尖人才成长机制与培育策略研/桑英程   高英 


新质生产力研究



对“产能过剩”与新质生产力

的理解及思考

余淼杰


摘 要:当前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全球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这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美国宣扬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对中国采取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存在极大的不公正和不合理性。中国在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积极应对美国不公正做法的同时,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以新促质,以新提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进而提振有效需求,化解产能过剩。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东北高质量发展

和可持续振兴

林木西    王 聪


摘 要:文章从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 10 次赴东北考察调研、3 次召开东北振兴座谈会、多次对东北振兴作出的系统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从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牢牢把握东北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等方面,认真总结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东北实践”,对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东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供应链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

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

及实现路径

孙英杰    张雯婧     林 春


摘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具有典型“头部效应”特征的传统金融模式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亟须依托供应链金融推动传统生产力向以技术突破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转换。文章在明确供应链金融和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供应链金融可以从创新提升、成果转化、绿色转型、服务升级等四个方面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特征。同时,也阐明了供应链金融在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仍面临着风险防范缺位、管理效果有限、技术瓶颈制约、人才供给不足等现实困境。为此,应通过增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强化供应链核心企业金融统筹能力、发挥供应链金融“促绿”效应和打造高素质供应链金融人才队伍等措施来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


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特征与价值意蕴

朱春艳     崔续丹


摘 要:当今时代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为了确保我国在全球新一轮发展浪潮中掌握主动权,必须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把握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先机;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不断推动产业结构改造升级,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而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助推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核心竞争力”,是确保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和主导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所在。


管理理论与创新



基于农村空巢老人健康需求状况

的医疗服务可及性研究

郑吉友    张喜凤


摘 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高农村社区医疗服务可及性,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老年健康服务,是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探究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农村空巢老人健康需求的关系;以农村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运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分析农村空巢老人健康需求的影响因素,以论证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如何满足农村空巢老人健康需求。结果显示,医疗服务供给可及性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需求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医疗服务可及性是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健康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农村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增强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能力,是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健康行为方式的必要路径。政府可通过互联网远程医疗提高农村社区的医疗服务可及性,满足农村空巢老人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增进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福祉。


新世纪以来人工智能赋能制造系统

发展的研究热点

和演化路径

张 璐    闫 妍    徐 伟    吴 琼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正面临攻关期。人工智能赋能制造系统的不同阶段、层级,在促进制造系统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文章运用 CiteSpace 软件对新世纪以来 CNKI 中文文献和WoS 外文文献开展系统性统计、分析和可视化文献对比研究,用研究总体趋势、核心作者与机构合作、关键词聚类和共现等可视化方式呈现研究热点和演化路径,为找寻今后研究主题和前沿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哲学思辨与政治明鉴



爱默生个人主义的形而上学问题

和伦理思想解读

陆杰荣    洪 丽


摘 要:超验主义是爱默生思想的一个重要属性,崇尚个性、自立是超验主义的核心要素。爱默生个人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个人神圣、个性、独立自主、无限潜力,其中蕴含的形而上学问题及伦理思想影响深远。在对主客观关系的思考以及将抽象的理性和具体的经验结合起来的努力过程中,爱默生的《论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照和把握其思想的样本,从中可以看出爱默生采用不同的模式来建立其理念和道德实践的互动和联系。爱默生环境伦理思想的浪漫主义气质让我们对爱默生个人主义思想中蕴含的文学伦理观和精神观对 19 世纪美国人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和现实意义有更深刻的解读,对当代中国环境伦理建设和中国梦的理论和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意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性视角

——论艾伦·布坎南

对马克思正义思想“反法权”解读

王宇明


摘 要:艾伦·布坎南认为马克思肯定规范性概念的“批判性作用”而否定“解释性作用”,使用资本主义正义的具体内容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的,修正了“塔克-伍德命题”的结论。更进一步地,布坎南提出基于普遍人性概念的“共产主义的评价性视角”,从“反法权”的事实性角度说明共产主义如何相较资本主义更正义。但是,布坎南继承了艾伦·伍德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论和功能主义理解,“内在批判”与“外在批判”的理论划分未能突破伍德理论的窠臼,反而将马克思思想阐释为功利主义的。这使得布坎南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反法权”解读仅仅在名义上得到规范性的结论,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具体内容的批判误解为对正义本身的批判,实质上忽视了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规范性内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蕴含着规范性的视角,而且从批判正义的具体内容入手,重构了正义概念本身、变革了规范性的本质。


法学理论与实践



刑法中人权保障功能的协调性思考

——基于刑事一体化视角的改良方案

路震川     刘士心


摘 要:加强人权刑事法治保障是提升我国人权保障效能的基础性工作。刑法中的人权保障内容应当由其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根本任务决定。目前从刑法视角研究人权保障存在冲突的根本性问题在于:刑法的内部缺乏一体性的认识与考察;刑法的外部缺乏与其他部门法的协调与联动。运用刑事一体化的思维观念和运作方法,从刑法的内外关系入手,不仅能够实现刑法运行的内外协调,亦能够解决刑法中人权保障过程中存在的冲突。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法制机理

与实现路径

任 际    李家铭


摘 要: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即政府通过竞争机制向社会组织采购养老服务,是“政府采购”在我国老龄化社会治理中的具体应用,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更是政府职能转变、扩大市场参与的社会国家现代化的创新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指明了新时代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以及加强老龄社会现代化治理的具体目标与方向。尽管全国各地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的成果,但从实际效果看,目前的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民法典(合同篇)乃至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制度,在规制“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问题,为此,弄清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法制机理,解决并完善其法律规制路径,对推动新时代老龄化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以及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新世纪以来随笔体批评的革新

刘 巍    韩雨帆


摘 要:21 世纪以来,随笔体批评出现了诸多变体,以网络短评、报纸期刊专栏随笔批评以及文本与超文本融合的播客类批评为典型代表。在文体结构上,随笔体批评以更加张扬的主体性、更灵活的文体形式与时代新变接轨,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阐释潜力。随笔体批评主体从“我”本位出发,实现了向内与向外的双向延伸,在“我”本位与读者立场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对位关系。进入 21 世纪以后,中国本土的随笔体批评经历了对旧有文体的创造性转化,在文体价值、文学批评价值、社会价值三个维度上,以其包容性的特质有效衔接了公域与私域,奠定了自身的独特地位。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

的范式转换

张立军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文章将由库恩提出、经姚斯所论述的文学范式作为观照文学反映论的基本理论方法,主要讨论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范式转换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范式经历了范式常规化发展、范式危机及范式转换三个阶段,文章着重从范式的转换视角,探讨进入范式危机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所面临的调试过程及其话语转变策略,从而审视文学反映论范式转换过程的不同发展路向。


史学传承与资鉴



环境史视野下辽金韩州城迁徙考论

夏宇旭


摘 要:人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进行生产生活的,同时自然环境又影响和制约人的生计活动。辽金时期韩州治所韩州城的建置及迁徙就是环境制约下人地关系的动态演变。辽圣宗时韩州城(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始建于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后来因气候转寒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韩州城受风沙围困,兴宗时被迫徙于白塔寨(位于今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金初,地处白塔寨的韩州城又因受辽河水患侵扰,迁至柳河县(位于今辽宁省铁岭市八面城镇);海陵王时,地处柳河县的韩州城因地理位置偏僻,又迁徙到九百奚营(位于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白山乡)。韩州城的“三迁四治”反映了辽金时期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及区域环境变迁,是辽金时期环境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缩影。


20世纪30年代城市“摩登”

现象及其论争

焦 婕


摘 要: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中国主要城市生活中的“摩登”现象极为普遍,凡是城市生活中带有潮流式的东西皆可以“摩登”称之,其中许多内容反映着城市市民在生活中追逐世界潮流的步伐。官方对“摩登”现象多持否定态度,民间对“摩登”现象则是敌视与维护的言行并存,舆论严重撕裂,由此形成了思想舆论界的“摩登肯定派”与“摩登否定派”的论争,这是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在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碰撞与摩擦的具体体现之一。由此可以了解彼时国人对于西方新奇事物的排斥、选择与扬弃。许多优秀的外来事物就是在这种博弈中逐渐被中华文化所吸收、借鉴,成为民众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社会则在这样的冲突、选择与认同的过程中不断演进与发展。


论罗马帝国对行省居民

的人口和财产普查

李大维


摘 要:罗马帝国税收以行省上交的直接税为大宗。奥古斯都为建立征收直接税的依据,对行省居民进行人口和财产普查,以为常制。普查在中央政权领导下,由行省政府、城市和乡村等具体实施,行省居民以家庭为单位申报其人口和财产,申报内容被记录、编订与存档。罗马帝国对行省居民的人口和财产普查是控制人口和土地等税收资源的手段,也是对行省居民财产所有权及其变动予以法律上的认可和保护,在保证税收目标实现和促进行省经济社会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



大学如何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

大国建设——来自韩国大学

附属终身教育院的启示

刘英明     武丽志


摘 要: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探究科学、创新学术传承文化的最高学府,应当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中承担怎样的责任?文章通过对韩国终身教育相关文献的调研,系统介绍了韩国大学附属终身教育院的发展情况,并反思了我国大学承担终身教育服务的现状与不足,提出推进终身教育立法及配套政策研制,将发展继续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确立为大学的职责;加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一支全国性、专业化的继续教育从业队伍;加快教育数字化建设进程,推动大学优质资源及服务向社会开放共享;加快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等建议。


辽宁高校青年拔尖人才成长机制

与培育策略研

桑英程     高 英 


摘 要:高校青年拔尖人才是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具有突出成绩暨具有较强专业基础、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的 45 周岁以下优秀人才。他们对辽宁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流专业与学科建设具有战略支撑作用。文章围绕青年拔尖人才成长机制中的引进、培养和评价,探讨了辽宁高校青年拔尖人才成长机制与培育上面临的存量不足、人才成长氛围有待优化、人才成长机制需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需要改革、人才政策配合度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从打造有利于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的职场氛围、强化持续培育、改革评价机制、强化柔性管理、提升人才政策协同性等方面,对优化辽宁高校青年拔尖人才成长机制、促进青年拔尖人才培育的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