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报动态 > 期刊目录 > 哲社版 > 正文
哲社版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文章目录及摘要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1-06 阅读量: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文章目录及摘要


本刊特稿

◆全球政治趋势与我国的国家安全/王缉思


中国金融史话专栏

◆论内外物资与货币两大系统间的交叉对应效应 ——外汇收支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白钦先


中俄经贸关系研究

◆中俄跨境次区域合作助力东北全面振兴:机遇、挑战与对策/余淼杰  徐睿迪

◆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罗斯粮食贸易韧性分析/尹如玉  崔珩

◆中俄次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影响研究/李俊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跨境电商改革对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来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邓富华  饶烽  倪铭杰

◆机器人兴起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王启超  张雨欣


管理理论与创新

◆预防性监管能减少企业非效率投资吗?——来自中注协年报审计监管约谈的经验证据/王书林  董芳竹  谢名一


哲学思辨与政治明鉴

◆共同体的历史嬗变、理论流变与价值功能/殷文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全球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与实践路径/谢延洵


法学理论与实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下自然保护地立法的逻辑进路  ——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视角/刘佳奇  陈谦

◆论人文经济发展与地方立法保障 ——以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梁晨


文艺理论与批评

◆越过斯宾格勒的图景 ——阿多诺对斯宾格勒文化理论的批判/冯露

◆论李泽厚“情本体”对中国儒家美学的承袭与发展/宫华绅  张伟


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

◆互联网3.0背景下融合新闻实验教学改革路径分析/刘洋

◆高校影视制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曹语格

本刊特稿

全球政治趋势与我国的国家安全

王缉思


摘 要:当今,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博弈竞争升级,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全球经济复苏进展曲折缓慢,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链供应链转移带来的竞争空前激烈。与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政治、经济趋势同步发展的,是国际安全格局出现的重大变化。冷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的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安全格局走向多极化。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match,中国和美国在国际安全格局中的作用,比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如欧盟、东盟)要大得多。而与此时亦趋同步的是中国的国match家安全面临着全方位、复合型、多层次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需要构筑复合型的战略思维予以应对。在国际事务中,中国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牢固树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观,以做好国内的事情为重。应善于利用中美关系稳定、维持经贸领域对华合作的积极因素,扩大中国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机制中的影响,发挥联合国的积极作用。扩大朋友圈,缩小对立面,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

中国金融史话专栏

论内外物资与货币两大系统间

的交叉对应效应

——外汇收支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白钦先


摘 要: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内物资系统、货币系统与国外物资系统、货币系统间存在一种相互交叉对应效应。文章通过论述外汇收支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说明外汇收支自身平衡及其对综合平衡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内国外两大系统间的交叉对应效应问题,最后又从外汇收支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从实践上进一步论证国内国外两大系统间的交叉对应效应。match

中俄经贸关系研究


中俄跨境次区域合作助力东北全面振兴

:机遇、挑战与对策

余淼杰     徐睿迪


摘 要: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俄罗斯远东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中俄“东北—远东”跨境次区域经贸合作提质升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能源合作不断深化,农业合作大力开拓。作为中俄合作的桥头堡和最前沿,中俄“东北—远东”跨境次区域合作具有地缘优势、资源互补优势及战略对接优势,既是打造中国向北开放新高地的客观需要,也是响应俄罗斯远东大开发的现实选择,同时还是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新格局的实现路径。然而,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都属于经济发展外围区和经济技术低梯度区,在体制机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短板。为此,中俄双方需要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一是加强政策对接协调,完善体制机制,如有效市场机制、城市群机制、东北三省一区协调机制和东北亚次区域协作机制;二是拓宽协同发展路径,创新经贸模式,加强能源、农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合作;三是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善区域基础设施、跨境物流体系建设;四是涵养文化软经济,促进人文交流、人才交流,改善营商环境。


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罗斯粮食贸易韧性分析

尹如玉    崔 珩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俄罗斯作为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在全球粮食市场动荡和西方国家对俄经济制裁的双重压力下,俄罗斯粮食贸易如何展现出独特的韧性。俄罗斯通过短期依靠战略储备、中期依赖出口扩展、长期加强生产力的方式等,调动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构建起足以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粮食贸易体系。进一步地,文章探讨了中俄粮食贸易合作的潜力与挑战,指出在当前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下,中俄两国通过加强合作,可以促进粮食贸易的稳定与发展。文章认为,面对国际经济制裁和市场波动的挑战,俄罗斯的粮食贸易展现了显著的韧性,通过策略调整保障了国内粮食安全和国际竞争力。文章深入分析了俄罗斯粮食贸易的适应性策略,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理解及应对全球粮食市场所面临的挑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


中俄次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重塑

的影响研究

李 俊


摘 要:俄乌冲突下俄联邦政府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明显的东转迹象。提升次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促进中俄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健全外循环体系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准确把握俄联邦政府产业链供应链“战略东转”与重塑的新机遇,加快构建以“东北—远东”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扎实推进中俄次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需要解决俄远东地区以下四方面问题: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和薄弱环节突出,即产业链供应链结构安全问题。二是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小折射出来的有效需求不足,即产业链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问题。三是财政与金融风险交叉,即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防范与化解问题。四是人口规模与结构性矛盾并重,即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跨境电商改革对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

——来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的准自然实验

邓富华    饶 烽     倪铭杰


摘 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文章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基于 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考察跨境电商改革对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跨境电商改革能够提升企业供应链韧性,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跨境电商改革可以帮助企业提高风险承担水平、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多元化,从而提升供应链韧性;(3)对于非国有企业和非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跨境电商改革对其供应链韧性的提升效应更显著;(4)对于小规模企业、高科技企业及竞争激烈行业的企业,跨境电商改革对其供应链韧性的提升效应更强。研究结论为跨境电商改革增强企业供应链韧性提供了经验证据。

机器人兴起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

王启超      张雨欣


摘 要:文章基于 2011—2018 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巴蒂克工具变量因果识别策略,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机器人应用能够促进制造业就业,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 1%,制造业就业将增加 0.02%。从影响机制看,机器人的就业促进效应源于其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对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的优化。但并非所有行业的劳动力都能从机器人应用中获益,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劳动力就业“双向极化”特征明显,部分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受到抑制,并且机器人应用对非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就业影响不显著。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受到边际递减规律约束,由“机器换人”引发的对制造业工人失业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在资金充沛的成熟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

管理理论与创新



预防性监管能减少企业非效率投资吗?

——来自中注协年报审计监管约谈

的经验证据

王书林    董芳竹    谢名一 


摘 要:中注协预防性监管作为会计师事务所行业自律监管的重要手段,在消除资本市场监管真空、增强微观企业竞争力和推动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 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中注协预防性监管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注协预防性监管能够显著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既能缓解企业投资不足,又能改善企业投资过度。同时,中注协预防性监管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在机构持股比例较低、分析师关注度较低,以及非交叉上市的企业中更加显著。机制分析发现,中注协预防性监管能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两个渠道,分别改善企业投资不足和抑制企业投资过度。研究结论丰富了外部监管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相关文献,同时对完善中注协年报审计监管约谈制度、更好地服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哲学思辨与政治明鉴



共同体的历史嬗变、理论流变

与价值功能

殷文贵


摘 要:共同体作为一个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概念范畴,经历了从“城邦共同体”到“信仰共同体”,再到“契约共同体”的历史嬗变。尽管共同体问题由来已久,但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理论始于 19 世纪中后期马克思、滕尼斯、涂尔干等人对共同体所做的系统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共同体理论不断传播、流变,并在21 世纪催生出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由此凸显出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价值功能:共同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相互交往的社会基础,是人类从事生产实践的组织形态,是人类获得确定性的政治保障,是人类精神文化财富的主要载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破解全球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与实践路径

谢延洵


摘 要: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着文明观念差异与利益立场分歧、少数国家逃避责任、治理制度体制机制缺乏等多重困境,全球治理难题日益凸显。这从深层次上反映了全球治理在价值、主体、结构层面上的滞后性。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中国适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创新与变革,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价值引领和路径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的新思路、新方案,其落地生根需要:价值认知方面,树立共同体意识促进全球治理合作价值转变;主体责任方面,平衡各方利益凝聚全球治理力量;结构运行方面,依托平台基础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法学理论与实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下自然保护地

立法的逻辑进路

——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视角

刘佳奇     陈谦


摘 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改革目标,为确保此项重大改革于法有据,需要加强自然保护地立法工作。目前,通过主动保护、修复和管理自然生态系统以应对全球重大社会挑战,此类新的解决方案及其行动已被广泛称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而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正是其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其所遵循的八项基本准则对于我国自然保护地立法工作中的明确立法目的、基于自然保护地的特殊空间属性进行决策、加强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与连通性、确保资金投入的长期可持续、健全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体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自然保护地的适应性管理机制、构建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等核心问题提供了新的范式支持。

论人文经济发展与地方立法保障

——以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

梁 晨


摘 要:在法治轨道上推动人文经济发展是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大战略的交汇点。人文经济发展与地方立法之间相互推动、相互保障的深层联系应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引,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沿革为线索,强调人本价值、央地平衡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人文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地方性立法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上存在共性与特性,呈现出“点线面”结合的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样态。在实践中,新时代人文经济发展与地方立法应该树立“大保护”立法观念,以法治保障打破保护成本的壁垒,以公共文化服务立法支撑指引人文公共产品品牌建设,以推进国家文化公园专门立法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样态。

文艺理论与批评


越过斯宾格勒的图景

——阿多诺对斯宾格勒文化理论的批判

冯 露


摘 要:斯宾格勒的历史文化哲学著作《西方的没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引发了学界褒贬不一的讨论。1941 年阿多诺在《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发表《今日斯宾格勒》(英文版),对斯宾格勒文化理论进行批判,后将其德文版(改题为《没落的斯宾格勒》)收录于 1955年出版的《棱镜》。文章使用文本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今日斯宾格勒》与《没落的斯宾格勒》在内容与表述上的差异,从中厘清阿多诺文化研究的批判理路:聚焦如何理解和解释大屠杀问题,阿多诺对斯宾格勒历史观赖以建基的尼采式怀疑和歌德式自然主义哲学进行批驳,指认斯宾格勒的文化理论具有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特征,进而回击了来自实证主义的文化挑战,以批判理论的激进意识反思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生存问题。


论李泽厚“情本体”对中国儒家美学

的承袭与发展

宫华绅      张 伟


摘 要:“情本体”是李泽厚在其学术生涯后期提出的美学思想。为了适应中国美学的现代化进程,李泽厚将中国儒家传统美学理论融入其“情本体”美学思想中,突破了认识论美学的思维定式,完成了从实践论美学到本体论美学的转变,实现了对儒家美学理论的超越和发展。李泽厚承袭了儒家美学思想,将情感置于本体之维度,把“情”回归于感性本身,回归于美学本身,这对于中国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



互联网3.0背景下融合新闻实验教学

改革路径分析

刘 洋


摘 要:近年来,5G、人工智能、区块链、沉浸式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以此为基础的互联网世界已经步入 3.0时代,与之相伴的是,信息传播媒介形式、传播场景、传播途径、接收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极为广泛且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新闻媒体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与新闻行业联系最为紧密的高校新闻教育应如何在改革课程设置、增强资源配置、优化师资结构等方面及时行动、乘势而为,探索出一条符合互联网 3.0时代特点的融合新闻实验教学新路径,成为当前新闻教育界亟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高校影视制作专业课程

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曹语格


摘 要: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运而生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品德的重视,其表现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高校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成为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供给。影视作品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校影视制作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影视艺术创作的骨干和生力军,肩负着通过影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影视制作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最大化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巧妙植入,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影视制作人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