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2025年4月6日20:59:18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报动态 > 期刊目录 > 哲社版 > 正文
哲社版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文章目录及摘要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12 阅读量: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文章目录及摘要

本刊特稿

深化金融改革,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张明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环境规制差异与跨国企业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研究/路玮孝  余淼杰   韩鹃羽


制造业智能化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董旭达  张树山


管理理论与创新

多元化并购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苏润佳  薄澜   姚海鑫


高管薪酬粘性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基于对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王关义  张梦辰


法学理论与实践

民法典视域下金融机构债务重组中新旧债务转换机制研究/孙肖杰


基层检察机关完善轻罪治理体系的路径探索——以辽宁省海城市人民检察院实践为样本的分析/林旭晖   李新红


以检察业务数据资源化促进高质效履职监督的建议/乔玉英  芮雪


哲学思辨与政治明鉴

技术科学演化与人的主体性审视/赵蒙  李慧娟


唯物史观科学主义诠释的方法论反思/武晓亮    李凯


文艺理论与批评

纳博科夫小说流亡人物身份异化研究——以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视角/邱畅


传播的仪式观及其审美特性研究/余冠臻


史学传承与资鉴

金末近侍局新探/姜林希  王德朋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司法保守进路的再审视——以19世纪下半叶黑人宪法问题为核心/李越     石庆环


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

高等学校会计凭证电子化流程系统建设改革研究/闫勇  马媛  丁海钰 


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基于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视角/高明   黄小容


   本刊特稿  

深化金融改革,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张 明


摘 要: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是建立”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内源式技术创新的发展壮大既是确保中国继续实现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中国经济在未来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前提。科创企业的高风险、高收益、轻资产特征,使得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为科创企业融资时,在资产估值、信用记录、抵押品提供等方面遇到困难。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面临广义股权市场发展不足、高收益债券发展严重滞后、商业银行科技融资投贷联动有限、知识产权市场发展不足且知识产权融资发展较慢、科技金融生态仍需完善等问题。就此,文章提出了深化金融改革、做好中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八条建议。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环境规制差异与跨国企业两阶段

绿色创新效率研究

路玮孝   余淼杰   韩鹃羽


摘 要:文章基于国际环境规制差异性和企业绿色创新两阶段价值链视角,运用 2007—2022 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国际环境规制差异如何影响跨国企业绿色科技研发效率和绿色成果转化效率。研究表明:(1)环境规制的影响具有跨境溢出效应,国际环境规制差异度的上升会倒逼企业提高绿色科技研发效率,但会降低企业绿色成果转化效率;(2)环境规制差异度的上升通过诱发企业策略性创新和环保投资非效率,进而对企业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产生异质性影响;(3)如果企业自身融资约束程度降低、数字化转型能力提升、企业所处地区为低碳城市试点地区、企业所处行业为重污染行业,那么在政策外部压力和内在创新动力的双重影响下,环境规制差异度对企业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的扭曲影响将被削弱。

制造业智能化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

董旭达    张树山


摘 要:增强产业链韧性,推动产业链安全稳定,是中国在当前严峻复杂国际局势下所面临的重要命题。在数智经济的现实推动下,产业智能化转型或将成为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的重要机遇和有力抓手。文章对产业链韧性进行科学界定,从抵抗能力、重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方面构建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测度体系,并进行量化测算。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制造业智能化与产业链韧性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智能化能够带动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水平的提升,随着智能化投入与应用的加深,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呈现先下降后提高的趋势;制造业智能化能增强上下游的协同和关联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而带动产业链韧性提升。与此同时,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市场化水平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均对二者关系产生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强化产业链韧性、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管理理论与创新

多元化并购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

的影响研究

苏润佳     薄 澜     姚海鑫


摘 要:文章以 2009—2021 年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系统考察多元化并购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实施多元化并购能够显著降低债务违约风险;相较于国有企业,多元化并购对非国有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经营能力在多元化并购与债务违约风险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多元化并购对企业债务违约的影响在内部控制质量较高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对更深刻地理解企业多元化的经济后果,以及有效抑制债务违约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政策启示价值。


高管薪酬粘性如何影响企业技术

创新——基于对A股上市公司

数据的分析

王关义     张梦辰


摘 要:技术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文章选取 2015—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管薪酬粘性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方面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且在非国有企业和高技术行业更加显著;股权集中度在高管薪酬粘性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扮演着正向调节的角色;政府补助在高管薪酬粘性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之间扮演着正向调节的角色。高管薪酬粘性作为一种“重奖轻罚、失败容忍”的薪酬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管在技术的创新过程中因担忧失败而可能产生的顾虑。通过减轻对失败后果的负面预期,薪酬粘性有助于激发高管持续创新的动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步。

法学理论与实践

民法典视域下金融机构债务重组中

新旧债务转换机制研究

孙肖杰


摘 要:以新抵旧又被称为借新还旧,是属于广义的合同变更性质的债务重组的一种重要方式。就合同履行而言,借新还旧是以新债消灭旧债的合同要素的变更;就以新抵旧的法律效力而言,其实质是通过借新还旧形式对原债权债务关系延续,系对原借款合同中的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用途、担保条件等合同非要素内容进行变更。以新抵旧符合广义合同变更的构成要件,合同当事人实质上具有同一性,双方达成借新还旧的一致同意后,客观上进行了以新贷偿还旧贷的行为。以新抵旧合同变更下的担保责任承担秉承主合同变更对担保权效力影响规则,担保具有从属性,是为了确保债权人优先受偿权的实现,对于同一担保人的情况,以新抵旧情况下未办理公示登记并不影响抵押权的顺位效力。

图片


基层检察机关完善轻罪治理体系的

路径探索——以辽宁省海城市

人民检察院实践为样本的分析

林旭晖     李新红


摘 要:近年来,刑事结构轻罪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轻罪治理体系显得尤为迫切。最高检在检察改革工作规划中明确提出“促进构建治罪与治理并重的轻罪治理体系”。2024年 7月,海城市人民检察院被辽宁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确定为法治实践基地,同时作为全省检察机关开展“轻罪治理,辽宁实践”试点院之一。现以海城市人民检察院轻罪检察实践为分析样本,通过对轻罪办理和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面临的困惑进行调研分析,以期探索基层检察机关完善轻罪治理体系的有效路径。


以检察业务数据资源化促进高质效

履职监督的建议

乔玉英     芮 雪


摘 要:检察业务数据就是检察业务资源,对检察业务数据的合理、有效运用不仅是发挥数字案管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检察业务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业务数据资源化在检察决策、案件管理、法律监督中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探寻业务数据资源化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从系统固有“瑕疵”和人才队伍缺失两方面,初步探索业务数据资源化的优化路径。

哲学思辨与政治明鉴

技术科学演化与人的主体性审视

赵 蒙    李慧娟


摘 要:技术科学凭借自身“创造性”的特性改变着人类社会,技术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促使人们更新对技术科学观念的认知。纵观技术科学发展史,可以发现科学与技术范畴在大机器时期发生了质的改变,科学不只是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而是与技术结合成新的客体即技术科学。在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科学以服务工业化生产为导向,成为资本增殖的重要来源。随着产业资本的崛起,技术科学正以技术革命的形式与资本一道重塑着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生活。在技术科学与社会结构的碰撞之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自身主体能动性正在走向衰亡。理解技术科学与资本间的辩证关系,重思技术科学对社会结构的变革作用,通过改变社会占有形式提高驾驭技术科学潜能、塑造技术科学发展的新生产关系,人类应该加强理性、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


唯物史观科学主义诠释的方法论反思

武晓亮    李 凯


摘 要:唯物史观阐明了构成历史诸要素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借助机械决定论、结构主义、功能解释和统计性、非线性、复杂性观念,唯物史观的科学主义诠释力图对经济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关系等问题做进一步的阐发。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主义诠释方式广泛使用了自然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这些诠释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这些诠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科学主义方法论原则,给我们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唯物史观带来了一系列的理论难题。因此,在理解唯物史观时,必须具有充分的方法论自觉,只有坚持辩证法,才能科学地辨析自然研究和社会历史研究的异同,才能科学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

文艺理论与

纳博科夫小说流亡人物身份异化研究

——以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为视角

邱 畅


摘 要: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从社会的整体结构入手,重点论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且将生活与文化相结合,探究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社会功能。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心理和行为的异化破坏了生活的整体性与和谐性,这正是流亡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写照。文章从纳博科夫小说流亡人物入手,在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框架下,通过分析流亡人物在异质文化中产生的行为异化和心理异化,探究流亡人物身份异化的表现,造成流亡人物身份异化的原因,以及流亡人物对主体身份的追寻。


传播的仪式观及其审美特性研究

余冠臻


摘 要:传播的仪式观是仪式传播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传播学中的一种思想观念,其概念的提出源于人类学研究中对于仪式的关注。仪式由程序化的重复行为构成,在象征符号的互动中发挥着交流与社会整合等功能。具备超验意义的符号互动行为构成了具备仪式特征的传播过程,传播的仪式观更是将传播视为仪式本身。仪式的特征和功能延续到了传播当中,特别是,象征符号在长期稳定、重复使用中具备了审美属性。仪式传播的审美性能够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与参与感,强化象征符号与意义的传达,促进文化认同与共同价值观传递,并在推动传播效能发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史学传承与资

金末近侍局新探

姜林希   王德朋


摘 要:通过史实分析发现,刘祁所言“金末近侍局权力尤重”多有夸张与偏差。金朝近侍局人员在民族与身份上均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他们具备一定参议政事的资格与素养,往往视近侍局为仕途晋升的跳板。金末近侍局可能演变成官员的一种身份象征,官员被赋予近侍局官的身份后仍兼具其他政治与军事职能。金朝近侍局与外朝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转化是北方民族在汉式官僚体制下特有的政治景象。金末近侍局权势变迁、增长,甚至与外朝的矛盾激化,实质上是皇权的延伸与扩张,以及皇帝对外朝权力的剥夺。虽然金末近侍局权力大增,但其始终无法越过皇权而独立行使权力。刘祁及后世史家对金末近侍局的抨击应是受到历代内廷与外朝政治斗争的影响所致。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司法保守进路的再

审视——以19世纪下半叶黑人

宪法问题为核心

李 越     石庆环


摘 要: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涉及黑人宪法问题时采取了保守性的司法进路,不仅限制了国会在奴隶制问题上的立法权,而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联邦政府对黑人宪法权利的保护,造成了美国社会黑人种族矛盾与种族冲突的顽疾,甚至直至今日这一顽疾仍然困扰着美国。文章以 19 世纪下半叶黑人宪法权利案例为观察视角,透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保守主义判决,进而揭示美国宪政秩序演进的内在逻辑及美国政治制度的实质。

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

高等学校会计凭证电子化流程

系统建设改革研究

闫 勇    马 媛   丁海钰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会计业务不断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发票、银行回单等会计凭证逐步演变为电子凭证,传统纸质凭证已不适应电子化流程的要求。文章通过对国家某电子凭证流程建设试点改革高校的案例进行分析,围绕高等学校在会计凭证电子化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高等学校会计凭证电子化流程改革的思路框架、主要内容进行研究,提出了改革的对策建议,总结了改革的成效。该研究不但有助于推进高等学校会计凭证电子化流程改革实践的发展,也可为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推广应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进一步修订

与完善——基于促进我国高校科技

成果转化的视角

高 明     黄小容


摘 要: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重点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制度性问题,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设置的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更加专业,相关规范文件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显著提升。但该科技成果转化法对于高校科技成果的权属、义务和机构制度以及政府和企业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规定存在问题。文章借鉴美国和日本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经验,建议启动对该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并制定专门法律,适当突破高校科技成果权属的规定,进一步明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义务,完善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规定,增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责任和企业作用的规定,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