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文章目录及摘要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1
阅读量: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文章目录及摘要
本刊特稿
以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建设为引领,推动辽宁农业高质量发展/仇焕广 张祎彤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升级增长与经济——基于东北地区34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廉晓梅 冯心悦
机器人应用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来自中国地级市的证据/李伟民 刘文丽 吴泽明
管理理论与创新
战略性技术创新如何赋能文旅企业创新发展/王伟光 关一伊
法学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检察提前介入监察调查程序的法律困境与制度优化/王印
网络暴力犯罪刑法适用的几个问题解析——以《惩治网暴指导意见》为视角/邓红梅 刘江伟
哲学思辨与政治明鉴
人工智能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境遇与进路/郭燕青 陈立 温明振
数字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生存境遇叙事/马立志
文艺理论与批评
王向峰文艺研究与创作实践中的超越性、生命感与世间性/王鑫
范式与方法:王向峰的文艺理论研究/徐迎新
王向峰形象思维及相关思想研究/潘端伟
史学传承与资鉴
关于“辽学”的构建与发展/徐伟浩
稿本《纯常子枝语》文献价值谫论/苏钰婷
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回顾与展望:纪检监察学学科构建的理论阐释/池通 孙昀
论面向职业的纪检监察专业课程设置/赵力
以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建设为引领,
推动辽宁农业高质量发展
仇焕广 张祎彤
摘 要: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路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家关于东北振兴的战略部署,辽宁省率先提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的战略定位,积极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文章系统阐释了现代化大农业的理论内涵与典型特征,全面分析辽宁省的资源禀赋优势与产业发展基础,提出了辽宁省未来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的规划布局。基于以上研究内容,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建设,围绕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经营体系创新、产业体系升级以及农民增收机制构建等关键环节提出政策建议。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升级增长
与经济——基于东北地区34个城市
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廉晓梅 冯心悦
摘 要:基于2001—2020年东北地区3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以负向溢出效应为主。进一步分析表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弥补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负向溢出效应。因此,东北地区在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的同时,应重视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区域关联效应,实现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机器人应用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
来自中国地级市的证据
李伟民 刘文丽 吴泽明
摘 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以机器人为载体的人工智能技术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利用 2010—2019年中国 24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算机器人应用水平,并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视角,实证探究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总体上促进了城乡劳动力增收,同时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分地区看,机器人应用对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无显著影响,对东部地区城市劳动力的增收效应强于中西部地区。机制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的岗位创造效应强于替代效应,就业总效应促进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生产率效应主要惠及城市劳动力,但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不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较为均衡的地区,机器人应用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战略性技术创新如何赋能
文旅企业创新发展
王伟光 关一伊
摘 要:作为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须强化创新驱动,突出产业技术创新属性,以通过战略性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创新水平。文章选取 2015—2022 年沪深 A股上市文旅企业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战略性技术创新投入、创新资源与文旅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战略性技术创新投入能够产生创新资源集聚效应,进而增加企业的创新绩效。通过进一步的定性比较分析发现,丰富的技术资源是企业产生高创新绩效水平的条件。本研究认为,旨在强化文旅企业战略性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政策,应突出文旅企业创新的内在属性和行为特质。
检察提前介入监察调查程序的
法律困境与制度优化
王 印
摘 要:检察提前介入监察调查程序是监检衔接取得实质成效的一种重要工作机制,合理调配了国家反腐败资源,契合了监察机关的现实办案需求,有利于夯实监察案件的证据体系,保证监察案件质量,提升案件流转效率。在监察法治化进程中,宜采用“职能互动说”作为检察提前介入监察调查程序的理论基础。维护监察独立原则,检察机关有“重配合”的倾向,不够完善的提前介入意见的执行反馈机制减损了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的预期效果。贯彻监检职能互动的理念,应按照法律化和体系化的要求形塑检察提前介入监察调查程序规则,监察机关启动提前介入坚持“必要性”标准,检察机关提前介入采取“被动性”标准,同时适度允许监察对象参与检察提前介入的相关工作,还要落实“三种清单制度”,提高提前介入工作的明确性和执行力。
网络暴力犯罪刑法适用的几个问题解析
——以《惩治网暴指导意见》为视角
邓红梅 刘江伟
摘 要:《惩治网暴指导意见》规定了五种行为类型五个罪名。其中,肆意谩骂应与一般性谩骂相区分,侮辱性的“恶意诋毁”应与诽谤性的“恶意诋毁”相区别;为了实施“人肉搜索”而收集公民在一定范围内为特定目的而公开的个人信息的行为,属于“违法收集”。五个罪名与寻衅滋事罪一起构筑了打击网络暴力犯罪的“三维一体一辅”的罪名体系。网络暴力犯罪呈现出“聚量性”情节犯的罪质特征,应避免运用“累积犯”理论将轻微网络暴力行为入罪。区分网络辱骂行为所致的侮辱罪和寻衅滋事罪,应重点看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以及辱骂行为是否实质严重损害被害人的精神、身心健康。当被辱骂的特定自然人兼具公职身份时,两罪出现竞合,应选择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人工智能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境遇与进路
郭燕青 陈 立 温明振
摘 要:人工智能发展不仅推动生产力飞跃,也对人的本质和主体地位造成强烈冲击。人工智能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人类共同利益,拥抱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机遇却因全球资本配置不均和技术主权竞争而遭遇巨大的现实挑战。鉴于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且发展进程需要严密的伦理监督,国际社会唯有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充分挖掘并释放人工智能所蕴含的新质生产力潜能,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确保人工智能技术惠及全球生活福祉。针对人工智能时代世界面临的发展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全球统一大市场、探索新形态的人-机文明和加强世界人工智能监管体系,从打造经济共同体、深化文化共同体以及强化社会共同体方面持续发力。
数字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生存境遇叙事
马立志
摘 要:数字命运共同体作为“两个结合”辩证创造的产物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叙事,旨在建设多边国家发展、安全和利益的共同体。当前数字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人类生存范式的重要转向,但人类也面临着诸如数字鸿沟遮蔽人的数字平等权、数字拜物教遮蔽人的主体性、数字风险侵犯数字人权、数字殖民主义重塑对“全球南方”帝国控制等现实挑战。因此,应夯实数字命运共同体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根基,明确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以和平、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以公平、正义为基本准则,以民主、自由为最终目标;弘扬“同球共济”精神,充分发挥数字命运共同体连通性和互惠性,推动“全球南方”走在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前列;规避全球数字伦理风险,在提高数字素养和数字技术驾驭能力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数字技术国际法,推动全球跨境数据依法有序流动;加强数字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批判,正确认识数字技术的人学逻辑,建立面向数字共产主义的积极数字生命政治。
王向峰文艺研究与创作实践中的超越性、
生命感与世间性
王 鑫
摘 要:作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向峰先生在 60余年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中,融贯中国古典文艺思想、西方文艺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家研究群像中的“这一个”。文章从王向峰先生学术研究和生命经验出发,用“超越性“”生命感”和“世间性”三个关键词加以概括,借此窥探其学术生命和自然生命的交互与契合,以及从审美出发实现的跨时空、跨文化与超越生命的共通和在“理、事、情、物”中实现的历史和具身的共鸣。特别是在向峰先生晚年的研究和创作中彰显的“济世”情
结,使其在文艺研究中能够超越“文本”,进入到“人情”和“物心”,也实现了儒家美学精神与道家美学精神的合一。
范式与方法:王向峰的文艺理论研究
徐迎新
摘 要:王向峰先生的文艺理论研究历程与共和国的发展相伴随。他的文艺特性研究、文艺史论研究和文艺阐释研究,折射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多重空间。他的从认知走向实践,由理论返归现实的研究思路,他的由事实通达理论,从散点走向系统的研究方法,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实践范式。研究与解读王向峰文艺思想,对于把握处于民族复兴语境下的当代中国文论,具有特殊意义。
王向峰形象思维及相关思想研究
潘端伟
摘 要:形象思维大讨论是文艺美学史上一个重要事件。王向峰先生是该事件的参与者和理论贡献者。他肯定并论证了形象思维之于文艺活动的独特地位;分析了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差异;在形象与思想的关系上,肯定了形象大于思想;在形象典型性问题上,提出以社会概括性取代阶级性;强调形象思维活动中主体的全面性价值;剖析了形象的类型及其形成历程与原理。
关于“辽学”的构建与发展
徐伟浩
摘 要:提出构建“辽学”,是基于历史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从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研究视角出发,以辽河流域及其辐射区域的古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或学说;也即致力于构建起一个以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的多元的知识和思想体系,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探讨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及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地位和作用。建设“辽学”不仅是学术领域的必然选择,更是服务区域发展、传承文化根脉的时代命题。在新时代推动辽宁乃至东北全面振兴的今天,“辽学” 建设更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稿本《纯常子枝语》文献价值谫论
苏钰婷
摘 要:《纯常子枝语》成书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稿本形式存世,现存册数最多的是六十一册稿抄本,流传最广的是四十册不分卷稿本。此两种稿本抄录了大量稀见文献,涉及经学、史学、典籍、词章等诸多领域,不仅提供了《永乐大典》辑佚的线索,留存了文史研究的材料,还可作为他书校勘的参考,展现了文廷式的校勘心得与理念。对研究文廷式的著述及其治学风格和学术品格也提供了重要参考。
回顾与展望:纪检监察学学科构建的
理论阐释
池 通 孙 昀
摘 要:以 2022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新版目录为分界,纪检监察学由“前学科”阶段正式步入独立一级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阶段。“前学科”阶段,学界关于学科建设的构想与论证为一级学科设立铺垫了重要基础。纪检监察学正式设立后,学界围绕学科构建诸多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内容涵盖学科设立的价值证成、学科定位、研究对象与基本范畴,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以及人才培养路径探索等核心论域。在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和全面推进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的话语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学基础理论研究、拓展实践应用研究,并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实现纪检监察学科发展行稳致远,为新时代纪检监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智识支撑。
论面向职业的纪检监察专业课程设置
赵 力
摘 要:纪检监察专业处于社会职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供给的结合点。作为党的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纪检监察干部不仅要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还应当强化自我监督和责任担当。这些要求涵盖了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能力和核心知识,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当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然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纪检监察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一方面,要围绕纪检监察人才的培养目标组织课程,即根据纪检监察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设置相应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将不同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呈现出体系融贯、结构合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