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报动态 > 期刊目录 > 哲社版 > 正文
哲社版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文章目录及摘要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1 阅读量:



本刊特稿

中国在亚太地区价值链韧性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姚树洁   左舒雅


平安中国建设

煤矿安全生产“零死亡”目标管理理论的构建/赵久良   潘一山


信息化对应急管理绩效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李 宏   孙钰婷


新结构经济学研究

第三方市场合作的理论架构、演进历程与政策路径——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分析/刘钻扩   邹雅如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首发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赵 鹏   李毅格   赵 丽


社会信用体系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评估——基于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的准自然实验/陈小知    郑沃林 


法治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网络平台权力的行政法规制:理论证成与体系构建/杨 超


行政复议的立法价值取向与未来制度面向/陈志英   胡谨珺


财产保全有关问题研究——以“立审执”一体化为视角/郭 爽


哲学思辨与政治明鉴

周代政治文明中“君臣异术”思想析微/祁志祥 


现代传媒与文化

基于文献可视化分析的国内政治话语研究现状与启示/刘 熠   王晓红


中国非遗赋能文明互鉴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韩立秋   李宝贵


国际经济与政治

发展型气候适应:一种可行的气候解决方案/李淑云   申 澳


文明互鉴视域下瑞典廉政建设及对中国的启示/黄凤志   刘 宇


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

高校教师离职后其博士生后续培养的法治规范路径/元鑫鑫



本刊特稿

中国在亚太地区价值链韧性演变

及影响因素研究

姚树洁     左舒雅


摘 要: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着力提升价值链韧性成为后疫情时代价值链安全治理的聚焦点。文章从安全性和稳定性两个维度构建中国在亚太地区价值链韧性水平测算框架,利用 2007—2022 年17个亚太经济体跨国增加值投入产出面板数据,测算中国整体及各行业在亚太地区价值链中的韧性水平,对亚太地区价值链韧性提升影响因素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无论从安全性还是稳定性水平维度,中国在亚太地区价值链中的韧性水平均持续上升,其主要动力来自国内中高技术行业发展及其与亚太外围经济体的生产合作。在维持亚太地区供应链整体安全的过程中,中国一度超越美国成为最主要的生产主体,而外围经济体参与价值链分工的边缘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改善。行业劳动力与资本禀赋、外包接收度、数字化投入水平、自主创新能力、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冲击等均对中国的亚太地区价值链韧性提升有正向作用,而外包程度仅影响价值链安全性水平。以上结论均具有行业和经济体异质性。

   





平安中国建设

煤矿安全生产“零死亡”

目标管理理论的构建

赵久良      潘一山


摘 要:煤矿安全是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与社会稳定。为实现煤矿生产“零死亡”的目标,保障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安全生产“零死亡”目标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注重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煤矿安全生产体系。实践中,通过安全生产技术创新、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优化生产流程、完善应急救援机制等措施,不断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此外,文章还提出了煤矿安全生产“零死亡”目标管理的实施路径,旨在为煤矿企业实现“零死亡”目标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指导,为保障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贡献力量。


   

信息化对应急管理绩效的影响

及其机制研究

李 宏    孙钰婷


摘 要: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应急管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对信息化发展具体如何影响应急管理绩效的机理分析和经验研究仍比较缺乏。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传导作用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基准模型,就信息化发展对应急管理绩效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应急和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显著受到基础设施、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城镇化、医疗保障、政府干预、对外开放、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减少农作物灾害、交通和火灾事故,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等带来的损失与影响,都有显著作用并存在非均衡效应。在此过程中,信息化发展不仅对应急管理绩效产生直接影响,还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增值对其产生间接影响。这些结果,为现阶段经由信息化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发展与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新结构经济学研究

第三方市场合作的理论架构、

演进历程与政策路径——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刘钻扩     邹雅如


摘 要: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政府首创性提出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对于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运行机理、发展历史和战略价值进行分析,并运用“一归纳,三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第三方市场合作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和政府相关政策的互动性发展过程,重点探讨政府如何因势利导制定、调整、实施相关政策,发挥“有效政府”作用,推动第三方市场合作不断优化升级。研究表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发展需伴随政府政策的持续演进与优化,要求“有为政府”依据合作实际阶段及主要问题灵活施策。文章将合作阶段特征和政府政策变迁的互动关系从静态讨论扩展为多阶段动态分析,为动态研究新结构经济学中“有为政府”的内涵、推动第三方市场合作深化拓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提供有益启示。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首发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

赵 鹏    李毅格    赵 丽


摘 要:首发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具有创新驱动性、市场引领性和融合性特征,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首发经济是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是实现高效能的加速器,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首发经济助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新质变革及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当前,首发经济发展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困境。为此,文章提出加强首发模式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构建系统化政策保障服务支持体系,为我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社会信用体系对企业绿色创新的

影响效应评估——基于信用体系

建设示范城市的准自然实验

陈小知    郑沃林 


摘 要:作为复合型制度工具,社会信用体系是激励企业绿色创新的关键。文章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揭示复合型制度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活动,且经过 PSM-DID匹配、样本筛选、模型重构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稳定。机制检验显示,社会信用体系能够提升信息透明度、推动数字技术渗透、缓解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揭示,复合型制度效果呈现空间梯度、要素依赖与行业差异特征,在非长三角示范区(制度洼地补偿效应)、低人力资本企业(资源替代效应)及重污染行业(规制倒逼效应)中的激励效果尤为显著。为此,应加强信用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协同,建立“信用画像+精准激励”政策框架,通过制度供给与创新匹配双轮驱动企业绿色创新。

   





法治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网络平台权力的行政法规制:

理论证成与体系构建

杨 超


摘 要:网络平台权力的风险分析直指公共利益,行政法规制不可或缺。通过对网络平台权力的来源和属性分析得出,网络平台权力具有与行政权相近的实质意涵,构成了行政法规制的正当性理由;自我规制的效用有限性、元规制模式中政府与平台企业之间的效用发挥失调,强化了行政法规制的必要性。当前规制面临着盲目套用公法原理、行政立法滞后、倚重反垄断监管的困境。为此,深化社会行政的规制理念、采取以用户为中心的合作规制策略、以程序正当原则和比例原则规范权力运行、通过立法明定网络平台权力的行使边界、加强行业管制与反垄断执法联动以及司法审查力度,是实现网络平台权力善治的有力进路。

   

政复议的立法价值取向

与未来制度面向

陈志英     胡谨


摘 要:从行政复议条例到行政复议法,中国的行政复议制度走过了近 40年。在行政复议制度发展的进程中,行政相对人利益需求发生变化,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成为行政复议立法价值取向不断变化的推动力。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由于新质生产力出现而引发的社会关系变化,立法者应根据行政复议的立法价值对行政复议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即,在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行政相对人的主观体验,在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治理中加强对政府行为的规范,从而最终实现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

   

财产保全有关问题研究

——以“立审执”一体化为视角

郭 爽


摘 要:人民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经历了从立案、审判、执行合一到立案、审判、执行分离的改革,现今立、审、执分离已成为主流观念并有继续深化的趋势,财产保全作为立、审、执联系最紧密的制度,其运行方式也在随之改变。文章在立、审、执分离的大原则下,在我国法院现行机构设置基础上,从 F市两级人民法院近年财产保全现状出发,总结问题并探寻原因,明确财产保全工作的理念,逐一阐述保全制度运行中立案、审判、执行之间的分工和衔接问题,从而构建财产保全的“立审执”一体化新机制,破解“执行难”问题。

   




哲学思辨与政治明鉴

周代政治文明中“君臣异术”

思想析微

祁志祥 


摘 要:“君臣异术”思想是周代留给后世的重要政治思想财富。它讨论的是君臣的不同分工与协作互补原则,即“上下之分不同任”。其要义是“因者君术,为者臣道”与“君道知人,臣术知事”。这种思想认为,君主虽有独断乾纲的地位和特权,但在行政方法上切忌大权独揽、专断自为,告诫君主并非全知全能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越俎代庖、与臣争能,必须借助群臣百官的专业特长实现对天下的有效管理。“君臣异术”思想是道家“贵因”思想与法家“法术”思想合璧的产物,后来遍及儒家、墨家、兵家、杂家学说,重点在于限制“人君自任而躬事”,避免造成“君臣易位”、天下不治。其中包含着君臣各司其职、互不越界而又互相配合、共治天下的政治智慧。

   




现代传媒与文化

基于文献可视化分析的

国内政治话语研究现状与启示

刘 熠     王晓红


摘 要:文章借助文献可视化工具VOSviewer 对 2000—2023年间与国内政治话语研究相关的 596篇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政治话语相关研究展现出学科交融多元化、宏观与微观研究并行的特征。其中话语的宏观研究集中于政治学、新闻传播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研究主题集中于政治话语传播、政治话语体系建设、文学作品中的政治话语研究及政治语言学科建设等。微观视角主要集中于语言学领域,从认知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及语用学等视角入手,挖掘语言背后的政治、权力因素。整体看来,政治话语已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宏观与微观层面研究相对独立,缺少联系。鉴于此,文章提出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新范式,建议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

   

中国非遗赋能文明互鉴的价值

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韩立秋      李宝贵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活化石”,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深厚底蕴。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中国非遗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中国非遗赋能文明互鉴的价值意蕴表现为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和成为推动文化创新的源泉。然而,中国非遗赋能文明互鉴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传播路径创新不足,国际辐射力有待提升;文化贴现效应显著,价值解码存在鸿沟;传承生态持续弱化,国际输出动能不足等。基于此,提出中国非遗赋能文明互鉴的实践路径: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加强国际合作,增进文化理解与认同;完善保护传承机制,提升非遗国际交流实力。

   




国际经济与政治

发展型气候适应:

一种可行的气候解决方案

李淑云     申 澳


摘 要: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为解决气候问题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收效不尽如人意。减缓措施实施 30余年,却未能阻滞地球升温的脚步。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威胁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适应的重要性,将其提升到与减缓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因资金、技术、政策等问题,现行的适应措施效果仍不理想。发展型气候适应试图通过改变现有资金使用方向、丰富融资模式、建立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增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一种新的气候解决方案。

   


文明互鉴视域下瑞典廉政建设

及对中国的启示

黄凤志    刘 宇


摘 要:文明互鉴是促进文化繁荣、推动社会进步之需。在人类社会文明的交流中,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经验成果的交流类属于全球化时代政治文明互鉴范畴。腐败与恶政是孪生姊妹,古往今来为世人深恶痛绝,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全球坐标在比较中应运而生。作为世界上较清廉的国家之一,瑞典以良好的廉政教育、完善的法律体系、独立的监察机构、透明的政务公开制度以及积极的国际合作为节点,编织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廉政网络。瑞典的廉政效能集合了正当性与计算性两种行为逻辑,为瑞典创造了低腐败率、高竞争性经济以及高效能政府。我国正在进入和平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期,开启文明互鉴之门,恰当认识和借鉴瑞典在廉政教育、反腐法律、监督体制等国家治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反腐倡廉工作,同时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在廉政建设方面的努力、开放和成就,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廉政文化教育的认同和理解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

高校教师离职后其博士生后续

培养的法治规范路径

元鑫鑫


摘 要:高校间教师频繁流动衍生出教师离职后其博士生的后续培养问题。作为法定路径的“博士生导师变更路径”囿于自身固有弊端,在实践中出现了无序化倾向,并非问题的“最优解”。除博士生导师变更路径外,高校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博士生后续培养的路径,发展出了“博士生导师继续指导路径”“博士生转入导师流入高校路径”等。对于高校教师离职后博士生的后续培养问题,应当对既有解决路径进行法治化处理:依托高校教师离职与博士生导师岗位退出的解绑,借助继续性合同期限默示更新规则的类推适用和高校教师后合同义务的明确,将博士生后续培养问题的解决纳入到合同法框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