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报动态 > 期刊目录 > 哲社版 > 正文
哲社版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期文章目录及摘要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4 阅读量: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期文章目录及摘要

本刊特稿

中美贸易战的逻辑及未来全球经贸格局的演变/余淼杰


对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科技考古工作发展的思考/陈建立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财政转移支付、内生动力与相对贫困缓解/杨志安    杜淑薇


数字普惠金融可得性是否扩大了数字鸿沟?——基于机构供给视角/林艳丽   王晨阳 


管理理论与创新

组织多样性、商业创意与创业绩效/衣凤鹏  徐二明 


困境与突破:我国星级饭店的运营现状与未来发展/张亨明    卢平燕   纪志敏 


法治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非法植入基因编辑、克隆胚胎罪的罪质重构/于嘉仪


刑事裁判文书中经验法则的论证/张云鹏   赵 振


哲学思辨与政治明鉴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思想及其理论意义/杨 军    靳帅帅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交往的发展研究——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视角/刘英杰     姚 杨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学史书写中的“边缘经典”及其张力——以王韬的文言小说为中心/施 歌    胡胜   王婧希 


论异乌托邦小说创作中的空间想象/王影君


史学传承与资鉴

恩格斯晚年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新探索新阐释/房广顺    唐瑞红


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

高校劳动教育数智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研究/王 隽    张睿琦 


论立德树人视域下音乐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徐 威







本刊特稿





中美贸易战的逻辑

及未来全球经贸格局的演变

余淼杰


摘 要:文章首先对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的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分析美国特朗普政府大幅降低关税的原因,并分析了中美当前的实际关税水平。其次,通过梳理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战的逻辑,指出解决中美贸易顺差问题需综合考量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关税不对等问题在第一阶段实际上已基本平衡,解决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的最佳方法不是美国加征关税而是中方扩大进口,而“对等关税”实为美国自身问题外溢的表现。再次,进一步探讨了未来全球经贸格局的可能变化,包括美国内部的通胀与政策困境、产业替代的挑战、关税政策的局限性,也讨论了美国对其他国家关税政策的走向、美加墨自贸区的前景以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推进等。同时也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是一场持久战及中国最终将胜出的原因。最后,文章从更大规模、更宽领域以及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构建更加开放的全面对外开放型格局的建议。


对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科技考古

工作发展的思考

陈建立

摘 要:科技考古历经多个发展阶段,取得诸多学术成果,已成为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文章系统梳理中国科技考古的历史脉络、核心价值与发展现状,剖析当前科技考古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提出以教育体系优化为根基、科技创新驱动为动力、人才引育机制为保障的协同发展路径,旨在推动中国科技考古发展,更好地阐释中华文明,提升国际影响力。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财政转移支付、内生动力

与相对贫困缓解

杨志安       杜淑薇


摘 要:文章基于2012—2020 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并从主观和客观内生动力维度分析了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可以显著降低家庭相对贫困的发生概率,并且这一效应在中长期更加显著;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农村地区家庭和长期相对贫困家庭的缓解效应更加显著,对于西部地区家庭的减贫作用更加突出;财政转移支付可以通过提升主观和客观维度的内生动力以缓解家庭相对贫困情况,即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客观上提升受助家庭的受教育水平和就业水平,主观上增强受助家庭的幸福感和对未来的信心,从而改善相对贫困状况。因此,相对贫困的治理需要保持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的相对稳定,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引导作用,激发受助家庭的内生动力。


数字普惠金融可得性是否扩大了数字鸿沟?——基于机构供给视角

林艳丽       王晨阳 


摘 要:在信贷配给模型的基础上,文章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模型,引入泰尔指数分解法,从理论上描述金融可得性扩大数字鸿沟的过程,并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数字鸿沟的作用效果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得性扩大了数字鸿沟,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增加财政补贴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字金融可得性对数字鸿沟扩大的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区域划分、传统普惠金融可得性和数字服务支持程度差异会影响数字金融可得性对数字鸿沟的扩大作用。





管理理论与创新




组织多样性、商业创意与创业绩效

衣凤鹏      徐二明 


摘 要:文章探讨了创业者工作经历的组织多样性对创新型商业创意、模仿型商业创意决策的作用,以及组织多样性分别与创新型商业创意、模仿型商业创意的匹配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对全国 29 个省份2368份创业者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组织多样性越高,基于创新型商业创意和模仿型商业创意进行创业的可能性均越低。在制度情境方面,创业所在地区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缓解组织多样性对创新型商业创意的阻碍作用。另外,研究结论显示,在创业情境中,组织多样性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创新型商业创意和模仿型商业创意取得更高水平的创业绩效。



困境与突破:我国星级饭店的运营

现状与未来发展

张亨明     卢平燕    纪志敏 


摘 要: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变革均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星级饭店作为旅游业的中流砥柱,其发展的质量对旅游业而言至关重要。文章对国内星级饭店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规模数量、营业收入、市场竞争、市场需求、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探讨,发现目前我国星级饭店在升级转型、危机管理、产品创新、市场竞争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明确市场定位,实现升级转型;完善危机管理体系,增强危机应对能力;注重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找准竞争战略,塑造独特品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员工归属感等。这些建议可为星级饭店运营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有助于提升星级饭店的管理水平与竞争力,推动星级饭店业的可持续发展。






法治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非法植入基因编辑、克隆胚胎罪

的罪质重构

于嘉仪


摘 要:关于非法植入基因编辑、克隆胚胎罪的法益学说众说纷纭,在司法实践中具体展开罪名解读的过程中却面临解释机能失灵的困境。立法批判机能与规范解释功能的混同是既存法益观点饱经质疑的根本症结所在。若想克服法益理论现存的诸多弊端,势必要区分法益的存在面向与价值面向,让法益正确回归应有的作用场域。基于功能主义的方法论指引,合理进路是以核心法益辐射模型为中心,区分目的性罪名与手段性罪名,展开二元罪质理论体系的具体建构。根据二元罪质理论的体系模型,基因编辑犯罪属于手段性罪名,其“背后层法益”应当确立为人格尊严,同时限定本罪的规范本质为“维护人类自然进化而来的物种本质”。对于“情节严重”的判断需要围绕行为对人性的背离与改变程度展开。



刑事裁判文书中经验法则的论证

张云鹏     赵 振


摘 要:经验法则是法官评价证据、判断事实的依据,而裁判文书却鲜少就其运用的合理性展开论证。经验法则的盖然性属性使得其自身的可靠性仍需证成,而且,裁判文书论证经验法则的运用情况在便利法官检省证据采信结果与事实认定结论、矫正认知偏差的同时,也为各方评断、检验经验法则运用的合理性以及启动救济程序提供可能。虽然鉴于裁判文书说理应当繁简适度,但经验法则的运用在两种情形下仍具有论证的必要:一是作为认定关键性要件事实的理据,二是在控辩双方对于经验法则的运用存在争议时。可接受性是经验法则运用正当性的根本,也是其论证的终极目标。论证的进路以描述经验法则的内容为始点,围绕经验法则与具体案件情境的匹配性进行说理。对于控辩双方援引的经验法则,裁判文书可以区别情况有选择地予以回应。





哲学思辨与政治明鉴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思想

及其理论意义

杨 军      靳帅帅


摘 要:“无产阶级文化派”以马赫主义为基础,奉行文化虚无主义,企图脱离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实现“文化自治”,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和文化发展路径上走入了歧途。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对“无产阶级文化派”进行了斗争和批判,科学界定了无产阶级文化概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列宁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坚持党性与阶级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引领了俄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增强了布尔什维克党推进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话语和理论支撑,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真正从理论走向了实践。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交往的发展

研究——基于马克思交往

理论视角

刘英杰       姚 杨


摘 要:马克思交往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基,通过将交往活动锚定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坐标系,揭示交往形态演进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辩证法,构建起“生产方式决定交往形式”“交往矛盾推动历史发展”的分析范式,实现了对传统哲学交往观念化叙事的革命性超越。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数字技术催生的虚实共生、算法驱动、全时互联等新型交往形态,不仅重构了社会关系网络与知识传播机制,更在深层推动着人类文明演进范式转型。马克思交往理论揭示了数字交往中智能适配、跨境流动等技术特征的客观必然性。而交往异化批判则穿透平台垄断、数据剥削等现象,暴露出数字资本对社会关系再殖民化的实质。这种理论张力为新质生产力时代的文明转型研究提供了关键视角——既需承认数字交往赋能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协作效率的革新性,更要警惕技术异化对社会关系的解构风险,进而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中探寻数字文明的发展进路。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学史书写中的“边缘经典”及其张力

——以王韬的文言小说为中心

施 歌      胡 胜    王婧希 


摘 要:在文学史书写中,“边缘经典”通常不具备“文学经典”的价值,却在实际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王韬的文言小说就是一个典型个案。早期文学史书写为其模塑出“《聊斋》者流”的刻板形象,后来书写者注意到王韬文言小说不同于《聊斋》的独特之处,为其开启“去《聊斋》化”的尝试。基于此,学界试图从文学史书写的“间隙”入手,将研究视点转移至文本分析与艺术考察层面,从人物、异域想象及跨学科等典型侧面挖掘其作为“边缘经典”的文学张力。可以说,无论对重写文学史的尝试而言,还是对文学经典化的考察来说“,边缘张力”都是值得关注的。



论异乌托邦小说创作中的空间想象

王影君


摘 要:“空间想象”是异乌托邦小说主要的文学审美特征。通过审美直观建构起的空间想象,充满康德所说的“审美力”的创造,以具象化的文学语言,塑造出人类文明未来晦暗的可能性图景。空间想象在异乌托邦小说中被突出使用,它改变了以“模仿说”为主的传统文学创作理念。对未来世界的异质想象,使小说呈现出令人窒息的灰色氛围。游动在精神空间、意识形态空间、物理空间及人类身体空间等多个维度的黑暗潜能,围绕着各种危机与矛盾,共同交错出立体多层次空间下的审美张力,彰显出潜藏在人类文明自身中的黑暗基因的毁灭力量,在审美内涵上体现出对现实文明空间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史学传承与资鉴





恩格斯晚年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新探索新阐释

房广顺      唐瑞红


摘 要:19世纪 70年代以后,由科技革命引发的深刻变化使资本主义内部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以来最深刻最广泛的变革,出现了针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各种曲解和错误思潮。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坚持正确的斗争方向和斗争策略,恩格斯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潮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发展推动作用展开深入的分析,对社会发展主体力量的多重内容和形式做出新的阐释,为各国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拨开了思想理论上的迷雾,宣告了各种错误思潮误导工人运动的破产,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历史新纪元。





高等教育与大学建设





高校劳动教育数智化赋能

新质生产力研究


                                     王 隽       张睿琦 


摘 要: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其发展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为内在要求,劳动者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为此,文章探讨高校劳动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机制与创新路径,对发挥高校劳动教育革新劳动精神面貌、校准劳动价值取向、迭代劳动知识技能的效用,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研究分析了高校劳动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的内外在关联与表现,构建出两者双向赋能机制,并提出重构高校劳动素养培养目标体系、建设智能化劳动教育课程 项目体系、创新高校劳动教育新模式的实践路径,旨在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新型劳动者。


论立德树人视域下音乐课

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徐 威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文章解析音乐学科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的独特价值的基础上,分析音乐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三个关键结合点,并通过实践路径特点的分析,依托师生教学实际,拓宽教学思路、教学法使“德育”与“美育”二者相互融合、补充和促进,从而明确音乐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教学中的实践路径。